一,重申基本概念
結構化理論要點:
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認知能力的行動者。所有的社會行動者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的條件和後果,都擁有大量知識。行動者的認知能力根植在實踐意識中,麵貌極為複雜。在日常生活中,行動者也能夠運用話語方式描述他們的行為及其理由,不過這些能力通常是適應日常行為流的特點。隻有當個人被他人問及為何如此這般行事時,行為的理性化才會促使行動者藉助話語的方式,為其所作所為提供理由。
人類行動者的認知能力總是受到限製。這種限製一方麵來自無意識,一方麵來自行動中未被行動者認識到的條件和行動的非意圖後果。社會科學最重要的任務,就包括探索這些限製人類行動者認知能力的邊界,非意圖的後果對於係統再生產的重要意義,以及這些邊界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意涵。
分析製度化實踐的再生產過程時,對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日常生活和可逆時間的重複性緊密相連,這種重複性就體現在跨越時空的路徑上,並因此與身體的製約特徵和使動特徵相關。但是,我們不應該將日常生活視為構建社會生活中更為複雜多樣之關聯的基礎。相反的,我們應該從社會整合和係統整合的相互滲透角度,來理解那些影響相當廣泛的社會關聯。
例行活動在心理上和最大程度抑製焦慮的無意識來源有關,並在日常社會活動中占有支配地位。絕大多數日常實踐並不是直接由動機激發的。例行化實踐是結構二重性在社會生活連續性方麵的主要表現。通過完成各種例行活動,行動者維持了一種本體安全感。
對情境或互動情境性的研究,是分析社會再生產的內在組成部分。情境包含以下因素:a圍繞互動片段形成的時空邊界一般具有符號標誌或物理標誌;行動者的共同在場,這一點使行動者彼此可以觀察到對方複雜的麵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言和其他溝通媒介;c覺察到上述這些現象,並能反身性的利用這些現象來影響或控製互動流。
社會身分以及與此相聯係的定位實踐關係,構成了結構的虛擬時空。它們與各種規範性的權利,義務和製裁聯係在一起,後者在特定的集合體中形成了規則。運用各種標準化的標誌是所有社會生活的基本做法,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存有廣泛差異。
社會分析中使用的,製約概念,無法采用一種統一的意涵。人類社會生活特有的製約類型有好幾種,和社會係統的結構性特徵相關的製約隻是其中一種而已。
在社會係統的各種結構性特徵中,結構性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指明了整體的社會類型。結構化理論強調的就是社會總體的封閉程度是千差萬別的。社會總體具有各種不同程度的係統性。即使在國族國家中,也存在各種跨越社會邊界的社會形式。
在社會科學中不能把權力的研究當成次要問題。沒有比權力更基本的概念了。不過,這並非說我們要采取受到尼采影響的那些社會科學流派的觀點,認為權力要比任何其他概念都根本。權力是使人完成某種事務的手段,因此直接蘊含在人類行動之中。認為權力的本性就是導致分裂,這是種錯誤的觀念。我用控製這個概念來指某些行動者,某些集團或類型的行動者所具有的能力,他們可以運用這種能力來影響他人行動的各種背景條件。在權力鬥爭中,控製的辯證總是在發揮作用。
任何一種社會組織機製或者社會再生產機製,隻要社會科學家發現了,普通行動者就有可能了解它們,並積極主動的將這種知識納入他們的所作所為之中。
社會科學的觀察者發明的概念是一些次級概念,也就是說,這些概念預先假定,行動者具有一定的概念能力來把握社會學家的概念所指的行為。但是,社會科學的性質就是:社會生活本身可以采用這些次級概念,從而使之成為初級概念。
社會學描述的任務之一,就是協調行動者行為定向的那些意義框架。但是這些社會學描述本身也是解釋範疇,也要求學者努力在社會學理論中的不同意義框架中進行轉譯。
有關社會分析的各種考慮和以下方麵有關:
對於社會描述的準確性來說,遣詞造句的風格並不是無關緊要的。這一因素的重要程度取決於一項社會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是民族誌形式的,亦即撰寫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否是打算讓人了解一個他們不熟悉的文化環境。
社會科學家是一位溝通的使者,將與特定社會生活環境聯係在一起的意義框架,介紹給生活在其他環境中的人。因此,社會科學家和小說家或其他創作有關社會生活之虛構作品的人,在描述方麵擁有共同的來源,即共同知識。
在某些類型的研究中需要厚描thickdescrition,特別是在那些民族誌色彩比較濃的研究中,但並非所有研究都需要厚描。如果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製度分析,把行動者當作大規模的集合體來分析,或者把他們看作出於研究考慮而界定的方麵,具有典型性的人,就不需要厚描。
社會生活的曆程一般來說大都是可以預見的,但就許多方麵而言,這種可預見性都是社會行動者造成的;如果沒有社會行動者在行事時采用的那些理由,社會生活就不會那樣容易預見。如果說,社會行動的非意圖後果和未被認識的條件構成了社會研究的主要部分,我們始終還是要把這些後果和條件放在意圖行動流中來解釋。在分析中,還必須考慮社會係統再生產為行動者反身性監控的方麵和那些意外的方麵,以及偶然行為的非意圖後果在某種具有曆史意義的場合中,所導致的,長遠影響。
進行社會分析的學者,必須對社會生活的時空構成保持敏感。這也是號召學科融合的呼籲。…所謂分析各種社會活動的時空協調機製,就是通過研究行動者在其日常路徑上的運動過程,研究在時空中延展的那些場所的區域化,來探討它們的情境特徵。這種分析是解釋時空延伸過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而也是考察較大規模的社會總體或跨社會係統整體所具有的異質性和複雜性的應有步驟。
所有的社會研究都是研究者要將某個社區或社會的成員以往不知道的新知識傳播給他們。而我的目標,就是分析從這個基本主張出發,可推出哪些結論。
二,策略行為的分析
我們在社會學研究中,可以采取兩種方法論的置括弧方式bracketing。在製度分析中,結構性特徵被視為社會係統周而複始再生產出來的特徵。在分析策略行為時,關注焦點則是行動者在構成社會關係時,以何種方式利用了各種結構性特徵。這裏的差別僅僅是重點的不同,也就不存在什麽將兩者截然分開的明確界線。而且從原則上說,隻有通過強調結構二重性,這兩種分析方式才能充分完成它們各自的任務。,
分析策略行為意味著賦予話語意識和實踐意識優先地位,並注重分析行動者在明確的情境邊界內采取的各種控製策略。互動場景的製度化特性在方法論上被假定為,既定的。…對於分析策略行為來說,以下原則具有重要意義:充分描述行動者的認知能力;細致說明動機:解釋控製辯證法。,
以aulWillis的LearningtoLabour為例。孩子是擁有大量知識的行動者,無論是默默體會,還是言傳的,他們對自己所在的社會環境知之甚詳。正是孩子們對學校的權威體係采取的反抗態度,通過某種方式導致了一些影響他們命運的非意圖後果。離開學校後,這些孩子開始接受無須特殊技能的工作,報酬也不多,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勞動的某些一般性特徵的再生產。換言之,Willis證明通過相關行動者積極主動的參與,製約才會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行動者並不是某種外在力量驅使下的被動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