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千二十三章 人才的流失(2 / 2)

再過一個月吧,一個月後自己宿舍的三員幹將,杜鬆、林海與何濤就會從西德、島國和美國畢業回來了,到時候他們就是主管技術的三位副總,那時劉琅就會輕鬆了。

三位舍友要到六月份才能畢業,劉琅對他們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樣。

在九十年代,公派留學生絕對是世間罕有,每一個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幾年,每年全國的高校加起來也就一百多人獲得公派留學到國外優等高校的機會,華夏大學二十多人,首都大學也有二十多人,其他大學加起來一百多人。

不是國家不想多派人,而是國外的高校覺得中國教育水平很低,認為畢業生沒有能力直接進入他們的學校。

華夏大學和首都大學是國內最頂尖的學校才獲得了幾個專業的資格,至於說其他一些高校,可能每個學校能有一兩個名額就不錯了。

當然,如劉琅那樣直接跑到斯坦福通過單獨招生獲得資格沒有任何問題,隻是這種方式太過“極端”了,整個世界一年下來也就三四個人參加單獨招生考試,至於能否通過就更是沒譜了,起碼劉琅在斯坦福上學的那兩年中沒有第二個。

國外的教育,尤其是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的大學教育水平的確要強過國內,特別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無論是從基礎理論還是試驗水平來說,中國和國外還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很多留學生到了國外就不會再回來了,如果是普通人也就算了,但這些公派留學生都是國家的寶貝,在國內就是最頂尖的學生,他們有著更高的理想,到了國外也是勤奮好學,華人的學習水平要高於同級別學生的平均水平,也就算說,他們在國外也是一群優秀的群體。

這樣一群優秀的群體當然會引起重視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國家希望他們學成回國為國效力,所依仗的手段就是道德上的約束,沒有相應的舉措,而國外就不同了,他們許下各種福利,對於普通人來說,怎麼選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國家高校五年前和國外學校建立了培養合作關係,五年時間派出了七百多名公派留學生,畢業的學生也超過了三百人,可是能回國效力的一半都沒有,剩下的一半都留在了國外。

國家沒有任何辦法,隻能是嚇唬嚇唬,比如告訴對方:你再不回來我就找你家長呀!

這種方式沒有任何作用,國家當然也不會真的去這麼做,到最後也就是不了了之。

這些年國家人才流失了很多,不僅僅隻是學生,還有一些學者,他們在國內其實已經有了些許名氣,隻是因為收入不高,另外國外的一些組織也偷偷的“挖牆腳”,不管我有用沒用,隻有對中國有用的人才就挖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