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隨時提醒自己,免得犯同樣的錯誤(4)(1 / 2)

無情的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洪流卷走了……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後非常氣憤。他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為你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辭,並且每天都兢兢業業地侍奉您,為什麼洪水到來的時候,你不肯救我!讓我過早地上了天堂呢?”上帝笑了,溫和地說:“我怎麼不肯救你、不肯關心你呢?第一次,我派了救生船去救你,你不走,我以為你擔心救生船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去,但你仍不離開,還是固執己見;第三次,看在你一直虔誠的分上,我以高規格的禮儀待你,單獨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去救你,但最後你還是拒絕了,我想不出你為什麼拒絕的其他理由。所以,我以為你急著想要回到我的身邊來,所以你就這樣過來了。”

這個故事從側麵反映了:生活中的許多人,一味固執地堅守自己的要求、自己的主見,最後卻失去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生命旅程中有太多的障礙,固然有許多原因,但由於過度的固執和無知造成的卻不在少數。在別人伸出援手之時,別忘了,惟有我們自己也願意伸出手來,人家才能幫得上忙,你才會有希望。

9、指責他人不如檢討自己

有的人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讓人避而遠之;有的人總喜歡嚴厲地責備他人,使他人反感自己,使對方覺得自己很難相處。隻知道指責他人不知道檢討自己的人往往事情都會辦得一團糟。其實欲成大事的人都知道隨時自我反省,不會任何事情都隻知道去指責別人。

檢討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養成了動不動就責備別人的習慣?如果分配下去的任務沒有按時完成,我們可能不會第一時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出問題的原因第一時間歸咎與下屬身上。而是指責下屬:“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時,你當然不會考慮下屬的反應?他可能什麼也不說,但在她內心會覺得你這人不近人情,從而怨恨你。

這樣時間長了,你總是指責別人的習慣也會慢慢暴露出來。在今後的人際相處關係上也會大打折扣,失去很多人緣,與同事的關係也會搞得很僵硬。這樣做事很難成功,做任何事情總是一味指責別人而不知道自我反省的人,到最後會一事無成。

有這樣一個幽默故事,一天天丈夫回到家,發現屋裏亂七八糟,到處是亂扔的玩具和衣服,廚房裏堆滿碗碟,桌上都是灰塵……他覺得很奇怪,就問妻子:“發生什麼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皺著眉頭對我說:‘一整天你都幹什麼了’,所以今天我就什麼都沒做。”其實做任何不起眼的小事都是要花費時間的。就比如打掃衛生、刷刷碗碟都要浪費很多時間的。故事中的丈夫每次回家都看到屋裏很幹淨整。卻不知道是妻子一天的功勞,他總以為妻子一天什麼事情都沒有幹。然而他卻大錯特錯了。就因為他總是指責妻子,所以導致妻子一天什麼也沒有做,家裏會亂七八糟的。指責他人實在不是一種好習慣,你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你自己。特別在一個家庭裏,你總喜歡指責對方,這樣就會造成家庭的不和諧,雙方之間心情不愉快。

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三國演義》裏,張飛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報告張飛,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幾日方可。張飛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滿口出血。鞭畢,張飛手指二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範疆、張達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張飛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張飛腹中。張飛大叫一聲就沒命了,時年僅五十五歲。就是張飛的固執,偏激導致了自己喪命。

不過,並非人人都像張飛那樣,還有一件這樣的事情。1863年7月,蓋茨堡戰役展開。敵方陷入了絕境,林肯下令給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敵軍。但米地將軍遲疑不決,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出擊。結果敵軍輕易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來給米地將軍寫了一封信,表達了他的極端不滿。但出乎常人想像的是,這封信林肯並沒有寄出去。在他死後,人們才在一堆文件中發現了這封信。也許林肯設身處地地想了米地將軍當時為什麼沒有執行命令,也許他想到了米地將軍見到信後可能產生的反應,米地可能會與林肯辯論,也可能會在氣憤之下離開軍隊。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時痛快以外,還有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