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近年來有人提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指由於冠狀動脈急性變化,血流突然減少引起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4.冠心病的流行趨勢是怎樣的?
4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自60年代開始,冠心病的死亡率則有大幅度的下降,直到現在。目前美國男、女冠心病的死亡率每年平均下降幅度為3%,在其它一些工業化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等也有類似的情況。對於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歸於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了發病危險因素的結果。我國冠心病發病和死亡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較低,但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表明,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據衛生部公布的生命統計資料,1957年城市居民心腦血管病死亡占總死亡的12.07%,到1989年上升到16.16%,死因順位由第5、6位上升至第2、3位,北京居民冠心病死亡率1973年為21.7/10萬,1986年增至62.0/10萬;上海居民1974年為15.7/10萬,1984年上升到37.4/10萬;1989年全國衛生統計資料表明,在循環係統疾病死亡中,心肌梗塞為18.68/10萬,其他類型冠心病為24.73/10萬,與北京1973年冠心病死亡率21.7/10萬相比,有明顯升高。96年有資料表明,我國心腦血管病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1/3。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什麼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呢?多數學者認為,這與我國近二十年來入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不合理,人群體力活動減少,體重上升,血清膽固醇升高,血壓升高,男性吸煙率高(達60%),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有關。所有這些易患因素預示,我國心血管病特別是冠心病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將會持續升高,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說:“除非大力加強社區人群防治,否則,人類將無法控製心血管病這個世界瘟疫的蔓延。”因此,在我國開展大規模人群心血管病防治已刻不容緩。
5.冠心病有哪些易患因素?
隨著醫學科學工作者對冠心病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為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索即為易患因素,或稱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1)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2)性別:在美國多種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據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於女性。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2:1。但女性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而LDL則升高,此時,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
(3)職業: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4)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國——德國的研究人員認為,“吃的胖就是因為吃的多”,所以,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
(5)血脂:由於遺傳因素,或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代謝紊亂而致血脂異常。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壓: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升高所致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見者為冠狀動脈和腦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7)吸煙: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杆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8)肥胖:超標準體重的肥胖者(超重10%為輕、20%為中、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以為,應該重視研究評價體重的方法。不能單看體重指數,而應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這一事實已被公認。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遺傳:家族中有在年輕時易患本病者,其近親患病的機會可5倍於無這種情況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