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髒的解剖
肝髒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髒器,也是最大的消化腺體。
約占體重的1/50,為1200~1500克左右,新生兒的肝相對較成人大,約占體重的1/20。正常肝的左右徑約為25厘米,前後徑約為15厘米,上下徑約為6厘米。肝髒位於腹腔上和右季肋區,隻有一小部分在左季肋區,肝上緣右鎖骨中線上,相當於第五肋間,下緣右側不超出右側肋弓的外側部分,在前中線劍突下3厘米。當腹上部或右季肋部遭受暴力打擊或肋骨骨折時,可導致肝破裂,引起致命性出血。正常情況下,右肋弓下緣不應該觸及肝髒。在肝上界位置正常情況下,如在肋弓下觸及,可認為是病理性肝腫大。
肝的形態結構:表麵分為膈麵和髒麵。膈麵又分為上、前、右、後四部,之間無明顯界限。根據肝外形的溝裂,將肝分為左葉、右葉、尾狀葉、方葉。根據外形,葉與葉之間或段與段之間存在明顯的裂隙,據此,肝有三個葉間裂,三個段間裂,葉間裂包括肝中裂、左葉間裂、右葉間裂。段間裂有左外葉段間裂、右後葉段間裂和尾狀葉段間裂。由這些裂將肝分為右半肝、左半肝、五個葉、八個段,現代施行肝外科手術,就按此分葉和分段形式進行定位。
肝髒膈麵呈凸形,大部分與膈肌相貼,髒麵較扁平,與胃、十二指腸、膽囊、結腸肝曲、右側腎和腎上腺相鄰。肝的膈麵和前麵分別有左、右三角韌帶,冠狀韌帶、鐮狀韌帶和肝圓韌帶,將其與膈肌及前壁固定。肝的髒麵有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後者實為肝胃韌帶在肝門與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部分,其中包括肝動脈、門靜脈、膽總管、少數淋巴管、淋巴結及神經叢等,又稱肝蒂,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總管在肝髒麵橫溝各自分出向左、右側的支,再進入肝實質內,此處也稱第一肝門。在肝實質內,肝門靜脈、肝動脈和肝膽管的管道分布大體上相一致,且共同被包裹在cfisson纖維鞘內,也稱門靜脈係統,另一個管道係統稱為肝靜脈係統,是肝血液流出管道,在肝後上方的靜脈窩進入下腔靜脈,此處也稱第二肝門。
一病解幹災,健康又長壽
有些得了肝病的人很悲觀。認為“得了肝病一輩子也治不好”。那麼暫且讓我們轉變一下思考問題的方式,再來考慮一下吧。誠然,慢性肝病很難徹底治愈。
而且還要化很長的時間治療。但是,如今的醫療水平快速發展,飲食水平、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徹底治愈已完全成為可能,得了慢性肝炎的患者也可以過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安安穩穩地帶病過一輩子。
為了扭轉患慢性肝病的劣勢,患者首先應十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必須知道“要和這種病打上五到十年的交道,甚至更長時間”。然後,為了治療肝病,應製定長期的治療計劃。一方麵和醫生配合,另一方麵適當調整生活習慣,使之與生物規律相適應,逐步消除對疾病的恐懼感。慢性肝病患者基本上沒有自覺症狀,可以適當做普通工作,並結合醫生意見適量運動。在飲食方麵,比起其他疾病來說,遠沒有那麼多限製和要求。從另一方麵來說,患者首選有了“自己患有慢性病”的意識,自然而然地節製日常生活,結果既平安又長壽,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不愧是“一病解千災”。在考慮問題時若能向好的方麵積極努力,治療效果也就可能相應提高。
患者被診斷為肝病後,應要求醫師給予多方而的提示和說明:①需要什麼樣的靜養?②可以進行什麼樣的勞動?③運動到何種程度為宜?④如何搭配飲食?以及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哪些細節等等。
肝炎的分類
肝炎一般分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其主要區別在下各種症狀的輕重程度和發病持續時間的長短。肝炎的許多症狀,如乏力、厭食、惡心、腹脹等,在急性肝炎患者身上都表現得比較明顯,有的出現黃疸,稱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隻要得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在1~2個月內可以恢複健康。
與急性肝炎患者相比,慢性肝炎患者的症狀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有些病人甚至沒有症狀。慢性肝炎包括遷延性肝炎和活動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是急性期出現的許多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肝區痛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活動性肝炎是遷延性肝炎病情進一步嚴重的結果,所以,大多數活動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情況都明顯下降,表現為長期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易躁易怒、失眠多夢,頸、麵部及上肢開始出現蜘蛛痣,手心有肝掌,經常肝區痛,有些患者會出現性欲減退,月經失調等現象。慢性肝炎病程比較長,一年甚至幾年都不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