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為爭求霸權,大肆興兵,互為伐取。
戰亂使中原大地滿目蒼痍,餓殍遍野,狼藉一片。
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饑寒交迫,很多人被迫背井離鄉,逃離家園,居無定所。
勞苦大眾的生活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田園荒草茂,路邊白骨寒,是當時社會場景的真實寫照。
尤其到了戰國後期,爭鬥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規模愈加宏大,戰鬥場景之慘烈程度更是不忍其睹,震撼人心。
隻經過短短幾十年的兼並戰爭,中原大地上就由原來的一百多個諸侯國,銳減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王霸之國,以及為數不多的幾個、在各大國之間夾縫中求生存的彈丸小國。
在幾個寥寥的小國中,有一衛國。
它東臨強齊,西靠猛秦,南銜虎魏,北接燕趙。
按說衛國處在強國環伺、虎視眈眈、鷹瞵鶚視之下,隻要周邊任何一個國家對它起了覬覦之意,並吞之心,提兵攻取它都是如探囊取物、易如翻掌。
畢竟猛禽對腳趾下的小雞動手,隻需那麼輕輕翹翹腳趾頭,就會令後者化為齏粉,死無葬屍之地。
但衛國自立國七百多年來,雖曆經萬千坎坷、諸多磨難,卻是巍然屹立而不倒,傲然挺立而不傾,堪稱奇跡!
究其原因,主要是和衛國都城——濮陽的特殊曆史淵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濮陽城建於上古時期,城垣麵積不很大,但城高牆固,四麵城門通向四方。交通暢順,物流通達,輻射四方。
三皇五帝中的帝嚳、顓頊都建都於此。
舜帝亦出生於此。其稱帝王前,曾在濮陽城南麵的曆山之地躬耕幾十年。
因其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被堯帝發掘為接班人。
待舜帝接受禪讓,離開故土赴任前,因感於濮陽父老鄉親的溫厚敦良,謙恭勤勞,俠義熱腸。
特置自己隨身佩劍——滅魔劍於當地,以佑濮陽百姓永遠安居樂業,富裕康泰。
但令其他諸侯不敢對濮陽城起貪念的最重要原因,並非是舜帝之滅魔劍的威懾,而是濮陽城是龍神的誕生地之緣故。
濮陽城西郊的龍神殿巍峨壯觀、氣勢磅礡,規格奇峻宏偉,已不知有幾千年光景。
大殿的南麵,高聳著象征龍神降伏完天下妖魔鬼怪後,圓滿功成升天,而遺留下來的高約五十丈的恢宏耀目神龍壇。
尤為重要的是,龍神升天前,將凡體置於神龍殿內,以期永鎮邪魔,永葆百姓平安。
無論帝王明君,還是霸主梟雄,為標明自己出身正統高貴,無不以龍神之子自居。
既是龍神之子,怎可以發兵攻打自己父親的生身埋骨之所呢?
你敢攻打濮陽,除非你不是龍神之子!
但是這樣做,也會引起一直標榜自己是龍神之子的其他諸侯群起而攻。
很多人本想圖謀別人,但最後反為他人圖,落得個國亡種滅,身首異處的慘劇。
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信手掂來。
好多人正眼巴巴地盯著腦子進水的人犯渾呢!
好藉以借口而舉兵討伐,趁機稱王稱霸問鼎天下。
誰也不會為了一個衛國的小小利益而妄動刀兵,以免引火燒身,招來無妄之災。
畢竟能做到一方諸侯的人都非泛泛之輩。
得不償失、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虧本生意,那是不會輕易做的。
正因如此,衛國才得以安然無恙、有驚無險地一直過著愜意舒心的日子。
任憑世間狂瀾急,我自悠然船頭立。
大國可以忽視你,對手可以放過你,但是一個國家內部為權力的爭奪,所進行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乃至血猩政變謀殺,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顛覆不破的宿命歸程。
衛國自然也概莫能外。
看似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衛國都城,如今亦是暗流激湧,險象環生。
一場血腥的政變正在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帷幕。
一天子夜時分,夜闌人靜時。
衛國公府邸守衛兵士,被突然間湧進來的蒙頭箍麵、不明身份的彪悍凶狠黑衣人,殺得猝不及防,節節敗退。
這些黑衣人功夫高強,身手不凡,且出手敏捷,辛辣狠毒,招招致人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