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穴按摩療法概論(1 / 3)

一、經穴按摩療法的起源與發展

經穴按摩療法是我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一門研究防治人體疾病的科學。它與祖國醫學的其他學科一樣,曆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經驗,同樣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有著較大的影響。

科學的發生和發展從開始便是由勞動生產所決定的,經穴按摩療法的起源及形成也與勞動人民長期的勞動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相連。我們的祖先在與疾病的鬥爭中,開始用砭石或順手按摩或用手指按壓揉動人體某些損傷、疾病疼痛部位,以求達到治病的目的,繼而逐漸發展為穴位,這便是經穴按摩療法的起源和最初形式。隨著社會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尤其是伴隨著醫學、武術及氣功的興起與發展,逐漸積累經驗,並且經過曆代醫家不斷實踐的檢驗和總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治病療傷的有效方法。

關於經穴按摩療法的理論與穴位考證,前人早已有過精辟的論述,並散見於曆代的醫學書籍中。如《素問·刺禁論》有“七節之旁,中有小心”,《素問·舉痛論》則有“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的記載。這也是後人解釋點按“後心穴”可以止痛的理論依據之一。晉代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載有受傷致命的穴位,說明了穴位的重要性以及與人體的關係。由於醫學與醫術的興起及發展,至明、清,經穴按摩療法,尤其是民間“經穴按摩療法”與少林寺派之“跌打點穴治傷”的學術觀點已經形成,傳統經穴按摩療法也較全麵地發展,不少傷科論著均有這方麵的記載,作為這個時期的代表著作,如明代嘉靖年間,異遠真人在《跌損妙方》中以經絡學說為主要理論依據,提出“血頭行走穴道”論,並載有六十五穴,為後世醫家,尤其是少林寺派之點穴療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總結。清代道光年間,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在異遠真人六十五穴的基礎上發展為一百零八穴,其中大穴三十六,小穴七十二;清代鹹豐年間,趙廷海在《救傷秘旨》中載有三十六大穴圖說,並在書中論及穴道與經脈髒腑間的相關聯係。此外,陳氏抄本《點穴秘要》中則載有十二經氣血流注時辰歌等。

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經穴按摩療法被視為不科學的歪門邪術,橫遭排斥與非難,既不為人所知,也得不到發展,幾乎瀕於奄奄一息之境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導下,祖國醫學中的經穴按摩療法日益受到重視,經過不斷的發掘、整理和總結,得以不斷提高,並趨完善。尤其是近年來,通過對經絡學說、氣功療法的深入研究,新興的氣象醫學、地理醫學、長壽醫學、免疫學以及有關生理、生化、應用解剖學等方麵的科學實驗,證實了經穴按摩療法中經絡穴位、氣血流注等理論的科學性及其應用價值,從而賦予這一傳統的治療方法以嶄新的內容,同時也進一步開拓了其治療的前景。

二、中醫理論解釋穴位按摩治病的原理與作用穴位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借助於一定的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

我國出土的漢代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就已經記載了推拿治病的方法,還有利用工具進行按摩治療的報道,如治療疝氣用“本錐”,治療性功能障礙用“藥巾”等等。

經過曆代名醫不斷的創造和總結,穴位按摩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體係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古代的名醫扁鵲、張仲景、華佗、楊繼州等,十分推崇穴位按摩的治病方法,使其在當時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臨床應用。明清時期,是穴位按摩發展的鼎盛時期,各種按摩專著陸續出版,並形成了獨特的小兒按摩治療體係。

民國時期,政府推崇西醫學,不倡導中醫以及穴位按摩治療疾病,但穴位按摩仍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應用,著名中醫黃漢如在1933年出版了《黃氏醫話》,記載了作者的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體會。作者認為,穴位按摩治療疾病優於服用藥物,藥物治病一般來說總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治好了這種病,又添了另外一種病,或者說藥物治病總是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性,而穴位按摩則無任何副作用,是一種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