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養生五字訣(1 / 3)

天地人為貴,個個盼延年,

無病便是福,健康即神仙,

身健養為先,形神不可偏,

養生非朝夕,終生勤修煉,

壽夭休年命,修養在本人,

自己救自己,自我多保健。

一、精神調攝

養生調精神,治心最為先,

心為一身主,神明出其間,

精神極欲靜,靜則神不散,

靜者可長壽,躁者不能留,

靜一而不變,動而以天行,

少欲神內守,內無思想患,

知止便知足,妄求不去沾,

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欲求動中靜,專一是關鍵,

物來即應順,事過則心安,

品格須修養,不為七情染,

常懷平常心,不斷求完善,

培養自愛心,悅己不自貶,

樂觀勝靈丹,不求壽自延,

人貴在自知,遇事自識辨,

古雲仁者壽,全德可延年,

德全神不虧,憂患可避免,

存善去惡念,心靈得慰藉,

理想心中立,多多做貢獻,

尊老又敬賢,美德代代傳,

移情自取樂,心暢神舒展,

笑口能常開,永葆青春在,

人生常快樂,身心能安泰,

取樂琴棋畫,養鳥圖消遣,

垂釣排雜念,種花奇鬥豔,

山溪逸興遊,冶性大自然,

廣交好朋友,切磋舒情懷,

讀書趣高雅,調神增智慧,

喜怒悲憂恐,切莫過於偏,

怒氣最易發,暴怒易傷肝,

養生重戒怒,忍字反複念,

不忍終成恨,一忍百事完,

憂愁心則懾,多悲肺氣散,

驚恐傷及腎,多喜神昏亂,

五誌心所使,善養此心間,

誌和心神定,五髒保平安,

家庭是港灣,和睦享甘甜,

夫妻互敬愛,互勉互信賴,

互諒互相讓,互幫互安慰,

晚輩尊長輩,孝順莫怠慢,

家和萬事興,天倫樂滿懷。

二、飲食養生

人賴飲食生,活人之根本,

不知食宜者,難免要得病,

食製要合理,烹調講衛生,

營養求全麵,膳食講平衡,

一日為三餐,定時不宜變,

早餐吃得好,可口營養添,

午餐吃得飽,補充能量耗,

晚餐吃得少,應在酉時前,

凡食講新鮮,變質莫去沾,

食速忌過快,宜細嚼緩咽,

食須看體質,講究熱與冷,

食物有五味,辛甘酸苦鹹,

五味忌大過,宜中和平淡,

酸多傷於筋,辛多正氣敗,

苦多損於骨,甘多肉不益,

鹹多促人壽,不得有偏耽,

凡食總宜少,多食多病患,

恣意縱口味,肥胖難為免,

肌體呈充腴,富病終身伴,

少食益人壽,七八分即歇,

食須多樣化,宜雜不宜偏,

偏食陰陽偏,雜食保平安,

五穀為主食,粗細可配伴,

紅黃綠白黑,果蔬樣樣全,

一日一隻蛋,牛奶天天見,

魚肉蛋白優,每周二三餐,

厚脂多避免,瘦肉二兩啖,

豆品多樣化,少鹽保清淡。

三、起居調攝

起居有常製,生活講節奏,

時間生物鍾,切切要遵守,

自我調整法,平衡最為優,

興居致中和,身健人增壽,

早起又早睡,陰陽同步走,

清晨喝杯水,腸清缺水糾,

勞作本有序,切莫逐波流,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勞服自動手,安步當車久,

行住坐臥久,五勞七傷有,

勞逸巧安排,張弛有節奏,

大便日日清,能防腸道病,

日飲綠色茶,防病保長壽,

防衰簡易法,常洗足梳頭,

疾病重預防,衛生要講究,

飯前與便後,別忘洗淨手,

衣服勤換洗,常曬褥和被,

牙齒早晚刷,沐浴益身體,

煙毒是大害,損身又折壽,

決心加毅力,戒煙不用愁,

少杯不亂性,多飲令人病,

勸君飲酒時,恰好即可收,

惡習務除盡,可望登高壽,

少寐乃大患,補藥睡中求,

欲覓睡眠方,睡心是必修,

腎精生之本,節欲可長壽,

貪欲亡卻精,長生付東流,

腎精之為物,不動則不生,

自然不免強,切切要遵守,

養生擇吉營,寧靜環境幽,

住宅論高低,坐北朝南首,

庭院多綠化,遠離塵毒囂,

室內素雅淨,切忌圖享受。

四、四季養生

春季謂發陳,天氣寒轉暖,

晚臥早起床,庭院廣步行,

春季應於肝,心氣要和平,

胸懷宜開暢,勿使鬱氣生,

形體多活動,春困去踏青,

衣服不屯減,春捂防寒冷,

飲食少吃酸,宜食甘溫辛,

春季多時病,預防最要緊,

夏季謂蕃莠,天熱暑氣盛,

晚臥早些起,藉以宣陽氣,

暑氣易入心,情緒宜平靜,

情清氣和暢,猶冰雪在心,

午後稍小憩,消疲振精神,

貪涼莫當風,以防寒濕浸,

飲食增苦辛,少寒節冷飲,

三伏味清淡,腸胃不生病,

秋季謂蓉平,天氣熱轉涼,

早臥早起床,以使秋氣平,

精神應收斂,心境持平靜,

登高舒情懷,藉以緩秋刑,

老人多秋思,人子奉晨昏,

秋凍是古訓,衣著緩緩增,

飲食宜酸溫,減辛平肺金,

秋季多燥病,宜食清潤品,

冬季謂閉藏,天寒水結冰,

早臥晚起床,必待太陽升,

去寒而就溫,避免傷及腎,

誌若伏若匿,斂陽又護陰,

凍腦與暖足,健身可延命,

飲食宜減鹹,增苦食熱溫,

冬令補補身,來年更有勁,

冬季防痼疾,節欲護腎精。

五、運動健身

生命在於動,運動益於身,

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生,

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侵,

靜久動乃宜,百練不如行,

強度最力行,抗衰延壽命,

按摩天天做,道在修昆侖,

牙齒宜常叩,固齒又益精,

金津宜常咽,注顏百日靈,

眼睛宜常運,可免眼疾生,

兩手常搓麵,延衰提精神,

皮膚常幹沐,代謝能旺盛,

穀道宜常提,痔疾可去根,

氣功勤修煉,陰陽趨平衡,

太極日日走,可登長壽門。

注(1)健康長壽是自古至今人們永恒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願望、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人們失去了健就,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健康不是生來就具有的。真正屬於先天遺傳因素的隻占15%,而自身後天的影響是主要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影響健康長壽的諸多因素中,自身後天因素占60%,說明要保持健康,主要靠自身主觀的努力。

以前認為“無病即健康”。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麵的。人們應該隨著科學的發展,對健康的概念應有新的理解。健康新概念應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和生理上的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所謂身體上健康,就是指體格健壯,精力充沛。生理上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以及有關生化指標正常,各組織器官結構完好,功能正常等,心理上健康,有心理學家提出以下十條標準: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估計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④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⑥善於從經驗中學習;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⑧能適度地宣泄情緒和控製情緒;⑨能有限度地發揮個人能力;⑩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凡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道德修養,精神愉快、樂觀,能適應社會複雜的環境和變化。世界衛生組織綜合了世界各國醫學界對健康的理解,提出健康的標誌有以下十條:①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工作和生活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的緊張和疲勞;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工作效率高;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⑤抗病能力強,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⑥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⑧牙齒清潔,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豐滿,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活動感到輕鬆。

上述健康新概念與養生的形神合一論是一致的,強調形(形體)神(精神、心理)雙修,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注(2)自我保健醫學是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幾年在全球開展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倡導的第五醫學(前4種醫學的順序為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複醫學、保健醫學),實行預防性健康策略,使人人享受醫療保健,實現健康的世紀轉型,由有病求醫向自我保健轉變。其基本概念是:根據醫療保健知識,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全社會人口身體素質,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我保健的“自我”,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講,自我就自己,與中醫養生內容一致,如飲食平衡,精神調攝,運動健身等;從廣義上講,WHO對自我保健及範圍的提法是:自我保健是個人、家庭、鄰裏親友進行的衛生活動。可見,它還包括社區及管理部門。

自我保健的內容,大體上主要有以下4個方麵:①積極主動學習科學的衛生保健知識;②通過心理修養,培養積極向上,樂觀的精神情緒;③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如規律生活,平衡膳食等。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禁煙戒酒等;④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自我保健不能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內經》曰:“知道易,信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隻有信之,得之,守之,方能收益,使人增壽。人們隻要積極參與自我保健,就可以自己掌握2/3的健康主動權。

注(3)養生所講的“神”,實際包括所有精神活動。神藏於心,凡情感之屬,唯心所統,所以養生以治心為先。

靜養理論是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養神必須靜心。《素問》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韓非子》曰:“聖人之用神也靜,清虛靜定以養神,可少費神氣,使日以充,故壽。躁擾不安以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夭。”精神安靜無外物擾撓,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泊無為,就會舒適愉快,以自己真氣養護自己,意念淡泊無牽掛,則可健康長壽。

靜以養神,並非靜神不用,靜思滅想是不存在的,神隻能在用中才能生機勃勃。司馬遷說:“精神不用則廢,用則振,振則生,生則足。”善用神者,必能延緩衰老,健康長壽。

注(4)這是在《莊子·刻意》中論述的養神之道,把水的性質作比喻來講述靜動的養生方法。“靜一而不變,”強調人的神氣應該清靜,應是純粹而不混雜,虛靜專一而不變動,恬淡無為,就像水的本性,不混濁雜而清澈,不攪動就平靜,閉塞不通也不能澄清的自然現象一樣;“動之以天行”是強調人的形神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為動向。人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形神與大自然息息相通,一切要遵循自然,順從自然而行,則能清靜而正;反之違背自然規律,誌氣橫行,心猿意馬,人體髒腑功能就會紊亂,人就會生病。中醫養生這種清靜養神,靜中有動的道理,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注(5)要做到靜,根本問題要“少思寡欲”。人的思維和情欲,是大腦皮層對外界客觀事物存在的反映。正確的養生,不排除正常的思維和情欲。《荀子》正名篇曰:“欲者情之所應也,欲不可去,求可節也。”說明情欲不可無,但可節製。

“少思”並非叫人不要開動腦筋,心如死灰,無所事事,生活懶散,沒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少思”主要叫人們“去私欲,少妄想”,要“正思慮以養神”,把腦筋用到正當方麵的思考,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上,不斷地學習、進取,保持精力旺盛,永葆青春。

“寡欲”要求人們免除各種貪欲。《內經》中教人“適嗜欲於世欲之間。”《太上老君養生訣》對寡欲具體提出要除六害:“且夫善攝生者,先要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財貨,四者損滋味,五者除諉妄,六者去妒忌”做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目見可欲而心不亂,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安閑清靜,思想少雜念。在人生工作,事業進取時,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心懷淡薄,不為名利所惑,不心懷顧慮,心境坦然,精神舒暢,心氣調和,七情無所憂,髒腑功能協調,少費神氣,使日以充,才能身心健康,發揮出更大的智慧。三國時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心源淡泊寧靜,方能深思遠慮,在得失取舍時心境安泰,這是一種超脫、寧靜,又積極進取的養生觀。

注(6)用神專一,也是靜養良法。“用神之道貴在專一。”一個人在軀體活動的情況下,思想非常集中、投入,專心致誌,興致淋漓,像氣功進入入靜境界,這種專一用神,神雖動而猶靜,做到動中取靜,心神專一,動而不亂,同樣可以起到養神效果。

注(7)人處逆境如何“靜”。人處於社會複雜環境中,不會總是一帆風順,遇事心煩意亂,這時要學會“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像《壽老傳真》所說:“觸事之心,未能不動,但須如穀應聲,即應即止;如鏡照物,物來即照,物去不留。”凡不如意之事既過,要麵對現實,心向未來,及時拋開擾人的思緒,恢複清虛寧靜的心態。如《畜德錄》所說:“調治要訣,隻一靜字,事過心清涼,則心不為繁事所累,自得清靜。”

注(8)心理健康是21世紀的健康主題。心理健康對於健康至關重要。要努力培養,正確調整維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其中心理素質對於心理調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個性心理修養主要要人們自覺地按照社會要求,通過自我努力,積極學習、反思、實踐、再學習等方式,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達到具有優良的品性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這需要從小培養,終身努力,是終身享受的大事,也是一個人健康的必備條件。

注(9)人的一生總難免要經受各種精神上的刺激,從而產生情緒上的變化,如果情緒反應過於強烈,就會給人帶來健康上的不良影響。養生要求人們在遇事處理上,要在心理上保持穩定的情緒,有平常的心態。遇到喜怒哀樂,都要平靜以待。通過自我調節,不受“七情”“六欲”的困擾。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講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人生在世,悲歡離合時時有,它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心態。這是一種心理修養,也是人生的一種感悟。孫思邈在《備急千方》中告誡人們在情感的收發上要以調理致中和為度。要常懷平常心態。情感反應過度,破壞了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統一,招致疾病和短命。嵇康要求做到:“養性以保神,安心以全命,愛憎不棲於情,憂傷不留於意,自然淡泊而體氣和平。”

注(10)自愛的心理,就是要愉快地接納自己。對自己的一切坦然承認,欣然地接受。人對自己的認識,本身帶有一種情感和態度,伴有自我評價的感情。心理衛生要求一個人對自己要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不完全一致。如有人五官端正,但自認為不夠漂亮,不喜歡自己;有人經濟不富裕,但能知足常樂。不要和自己過不去,不要欺騙和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

注(11)要有樂觀的情緒。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能胸懷坦蕩,心情開朗,知足常樂;而小人則常為小事悲戚,憂愁不止,自苦、自危、自慚、自卑、乃至自毀,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障礙是永遠不能超越的。要把自己培養成具有樂觀開朗,情緒飽滿,積極熱情,胸懷理想,充滿信心,知足常樂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