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詩人:葉芝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於1864年6月13日出生在都柏林。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擔任過愛爾蘭教堂的教區長,但他的父親卻叛離宗教,靠畫畫謀生。

葉芝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愛爾蘭西部的港口城鎮斯萊戈度過的。那裏住著他的母親的許多親戚。葉芝非常喜歡那裏的景色,這後來成了他許多詩歌的背景。葉芝也喜歡與那裏的漁民談天,愛聽淦民講故事,這後來成了他創作民間故事的源泉。

1874年,葉芝全家移居倫敦,可是他們一直思念著愛爾蘭,於是在1880年,他們又回到都柏林。

葉芝曾在高陀爾芬、哈姆摩史密士學校和都柏林的高等學校受過教育。

1884年,他在父親影響下想成為一個畫家,進入都柏林的藝術學校學習。

但是到1886年,他不想在繪畫上有所發展,便離開學校,專門從事詩歌創作,並立誌要成為一個詩人。

1889年,對葉芝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奧辛的漫遊及其他》。這部詩集的題材和語言都帶有愛爾蘭的地方色彩,引起了讀者強烈的興趣。這一年開始直到1899年,葉芝就住在倫敦,結交了不少著名的詩人,其中包括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和詩人摩利斯,他們對葉芝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過影響。這一年,葉芝幫助一批年輕的詩人亞瑟·塞墨斯、裏昂納爾·約翰遜和艾尼斯特·道遜等建立“詩人俱樂部”。這個組織,後來成了英國最重要的世紀末文學社團。葉芝讚成他們的唯美主義觀點,但他並沒有被他們的觀點所束縛。葉芝的興趣主要在於關於人格和哲學的理論以及詩人布萊克的研究,他編過《布萊克詩選》(1893),從布萊克那裏吸取過以幻景表達詩思的藝術手法。

茅德·岡

(maud gonne)

(1866—1953)

這一年,葉芝還認識了愛爾蘭的愛國主義者茅德·岡,並愛上了她。以後葉芝還幫助過她進行革命活動,雖然最後他們未能結合,但葉芝把她當作理想的化身,寫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在倫敦期間,葉芝還幾次去巴黎,接觸到當時法國的詩派,特別是象征派,這對他的創作有明顯的影響。

葉芝1900年以前的詩,受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影響較深,但由於葉芝的詩大多在愛爾蘭民族的曆史文化中選取題材,從布萊克、雪萊和斯賓塞的詩作中汲取表現方法,所以他早期的詩常常把浪漫主義的幻想與理智的思索融為一體,把抽象的觀念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語言富有音樂美和愛爾蘭的地方色彩。

葉芝早期的詩除了《奧辛的漫遊及其他》外,還有詩集《詩選》(1895)和《蘆叢之風》(1899)等。

《茵納斯弗利島》(1890)是葉芝早期著名的抒情詩,它具有葉芝早期詩歌的特點。全詩內容上具有躲避現實,美化退隱生活的消極傾向,在藝術上,把退隱的幻想與小島上的具體形象相結合,具有吸引人的藝術力量。

這一時期,葉芝還寫了不少思想上比較積極,藝術上比較成功的作品,如為毛特·岡寫的抒情詩《當你老了》、《深沉的誓言》等,以豐富的想象,緩慢的音樂節奏,樸實的語言,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毛特·真摯、健康的愛情。他著名的詩篇還有《麗達與天鵝》、《天青石雕》。

二十世紀初,愛爾蘭在新芬黨的領導下,開展了民族自治運動。葉芝從倫敦回到了都柏林,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個運動,並熱心地參加了愛爾蘭的戲劇改革運動,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裏夫人、約翰·辛格等一起創辦了阿貝劇院,上演有關愛爾蘭曆史和農民生活的戲劇。葉芝在1902年寫的劇本《呼立翰的凱瑟琳》,已表達了愛爾蘭要求獨立的意願。此外,如《國王的辯證檻》(1904)、《黛爾麗德》(1907)、《綠盔》(1910)等劇中,也都表現了愛爾蘭的民族精神。他的戲劇大多取材於愛爾蘭古老的傳說和神話,語言優美,背景美麗,具有詩的“美”。葉芝在戲劇方麵的成就雖然比不上他的詩歌,但對愛爾蘭的文藝複興卻作出了重大貢獻。

葉芝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的詩歌,因受到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的影響,詩風有了變化,已擺脫了唯美主義的傾向,他把象征手法用以表達現實內容,現實主義因素大大增強,他的詩已沒有早期的虛幻和朦朧,而是充滿著他自己早期所排斥的戰鬥性和現實感。這時期他寫了不少好詩,如詩集《責任》(1914)中的《灰岩》和《一九一六年的複活節》(19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