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特點
在我國,人們習慣上把從立春之日開始到立夏之日終止這一段時間稱之為春天,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但是氣候學中的春天是指候(一候為5天)平均溫度在10~22℃之間的時段。這一時段,地球的北半球開始傾向太陽,受到越來越多的太陽光直射,因而氣溫開始升高。
“春日春風有時好,春日春風有時惡,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又被風吹落。”宋代王安石的這首詩把春天的氣候特點描繪得十分準確。在我國北方1月上中旬,天氣以幹冷為主,全年的最低氣溫大多出現在此時,1月下旬是幹冷向濕冷轉變的過渡時期。進入2月,低溫陰雨天氣增多,陰雨過後的回暖階段,氣溫高而且濕度大,常會出現大霧天,3月上旬“驚蟄”以後,偶然還有“倒春寒”現象。同時,春天還是四季當中氣溫變化最劇烈的季節之一,以華北地區為例,雖然已經立春,但此時北方來的冷空氣依然是控製氣溫的主要角色,因而夜冷日暖,冷暖無常,一天內,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可以相差10~15℃。立春後北方天氣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多風。此時,由於我國北方部分地區還籠罩在歐亞大陸寒冷幹燥氣流下,加上冬季降水量不足,土壤表麵幹燥,沙土極易被風刮起,經常出現低溫沙塵天氣。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則是一派陽光明媚的景象,部分地區會遭遇低溫陰雨天氣,江南更是常常春雨淋漓,著名的黃梅天氣正在此時籠罩了江南大部分地區。氣溫驟變,天氣轉暖,冷暖變化無常,直接影響人體健康。
另外,春天來臨,隨著天氣轉暖,大地生機凸現的時候,也帶來了威脅我們健康的不利因子:蚊蠅孳生繁殖,微生物和病毒進入活躍期,人體成為被侵襲的對象;而大地回春,百草萌發,柳樹發芽,百花吐蕊,使過敏體質的人們經常受到花粉病和過敏的困擾。總之,春季氣溫和生物界的變化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春天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氣溫變化,身體不適應氣溫劇烈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
2.乍暖還寒,保暖不當而致病。
3.微生物和昆蟲孳生,病毒活躍,使身體致病。
4.花粉造成過敏等疾病。
春季與養生的關係
我國養生學認為,人與自然構成了相互統一相互對立的一個整體。自然賦予了人類生存的物理環境和物質條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由此,人體也必定受到自然變化的影響。而自然的變化最顯著的就是四季更迭: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季節的變化也影響著人體不同髒器的功能調節,祖國醫學認為:春天是一個寒氣消退,陽氣生發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聚集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陽氣蒸騰於外,形成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生理狀態,應該注重體內陽氣的保養和維護。所謂的陽氣,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火力”,火力旺,人體的抵抗能力就強,火力弱,人體的抵抗能力就弱。在春季,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出現畏寒、四肢發冷的症狀。若不注意體內“生發之氣”的調養,不僅迫在當令,並能遺患於夏季。而保養陽氣最重要是加強飲食的調節,順應季節起居和鍛煉。
“木居東方而主春氣”,中醫認為,春季屬於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木”對應人體五髒中的“肝髒”,所以有“肝主春”的說法。春天人的活動量較大,血液循環加快,營養消耗增加,而血流量的調節,營養的吸收、消化和供給,在中醫看來,均與肝髒有關。“肝藏血”,是說肝是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髒器;肝又主管情誌,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體對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機能。所以在春季,人體新陳代謝與肝髒關係極大,因此要加強肝髒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者暴怒,隻有保持肝髒旺盛的生理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另外,春季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對脾胃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中醫的另一觀點認為:春天的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般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項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症狀。二是病變範圍廣,由於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範圍較廣,在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膚腠理之間,或遊走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額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三是“風勝則動”,其症以動為特點,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往往責之於風,而列為風病。四是兼雜為病,即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並侵犯人體,如在夏季,風邪常與濕邪一起侵襲脾胃,往往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症狀。此外,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