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多因外感風寒、風熱所致。遷延日久,脈絡受阻,氣血壅滯鼻竅而成慢性。亦可因肺脾虛弱,肺氣失宣,脾失健運,氣血壅滯鼻竅而起。
“症狀”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鼻炎以鼻塞、流涕、噴嚏為主,嚴重者,鼻塞加重,分泌物膿性、黏稠、量多。慢性鼻炎,以鼻塞為主。又因臨床表現不同,常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和幹燥性鼻炎3種。涕多、色稠黃或清稀、白稠,嗅覺減退,可伴頭痛、頭脹、說話有鼻音等。
“療法”
配穴方一分3組:①大椎、肺俞;②大杼、身柱;③風門、背夾脊(大椎至肺俞之間)兩側之華佗夾脊穴。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交替使用,先用三棱針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20分鍾。華佗夾脊穴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性鼻炎。
效果:屢用特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筆者臨床驗證25例,經治1~2個療程後,均獲痊愈。
配穴方二分兩組:①中脘、肺俞、膈俞;②足三裏、脾俞、風池。
方法:可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也可用針刺後拔罐法,即先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5分鍾。起針後,再拔罐,留罐15~20分鍾。每次選用1組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鼻炎。
效果: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筆者臨床驗證30例,經治2~5個療程後,痊愈21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2例。
配穴方三急性鼻炎取風池、天柱、上星、迎香、合穀;慢性鼻炎取百會、通天、上星、風門。
方法:對急性鼻炎,用針刺後拔罐法,用毫針做中刺激,針後拔罐15——20分鍾,上星穴針後加灸,不拔罐。隔日1次。對慢性鼻炎,用灸罐法。先拔罐15~20分鍾,起罐後加溫灸。或隻在風門拔罐,餘穴隻灸不拔罐。每日1次。
主治:急、慢性鼻炎。
效果: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皆收良效。
附記:出門戴口罩保溫,避免冷風刺激。
配穴方四分兩組:①風池、肩中俞、迎香、手三裏、合穀;②膈俞、上星。
方法:采用針刺後拔罐法。取第1組穴用毫針做中刺激,針後拔罐15~20分鍾;取第2組穴用艾炷灸5~7壯。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竇炎(腦漏)。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貴在早治,早期者效佳,病程越長者效果越差。配合藥物治療,可提高療效。
配穴方五分兩組:①大杼、肺俞、風門、中脘;②身柱、大椎、風池、脾俞。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先用梅花針叩刺至微出血,然後拔罐15分鍾。對慢性鼻炎亦可用單純拔罐法。每目或隔日治療1次,5~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慢性鼻炎。
效果:多年使用,治驗甚多。平均總有效率達95%以上。
配穴方六主穴:大椎、肺俞、脾俞、足三裏、膈俞。配穴:迎香、鼻通。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拔罐法,用梅花針叩刺主穴,然後拔罐20分鍾;同時用毫針針刺配穴,不留針,不拔罐,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單純性鼻炎。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程功文經驗。為鞏固療效,待基本痊愈後,可取胸椎3~12兩側之華佗夾脊穴,用梅花針叩刺後拔走罐,至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連治10日。
配穴方七大椎、風門、肺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單純拔罐法,留罐15~3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鼻炎。
效果:屢用效佳,通常1~3次見效,多治可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八分3組,①大椎(其旁開0.5寸處也可作為挑點交替應用)、合穀;②肺俞、足三裏;③風池、曲池。
方法:每次取1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挑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周2次,待症狀緩解後改為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
主治:慢性單純性鼻炎。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用本法治療慢性鼻炎,其療效產生是緩慢的。對病情重者,初治期仍需使用黏膜血管收縮劑以解除鼻塞,待療效產生後,用藥量逐漸減少,直至完全停止使用藥物。
配穴方九孔最、足三裏、肺俞、風門、魂門、脾俞。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孔最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足三裏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取肺俞、魂門、脾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紅色瘀斑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慢性單純性鼻炎。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若配合藥水滴鼻,則效果更好。
配穴方十印堂、肺俞、脾俞、大椎、足三裏、豐隆。
方法:采用刺後拔罐法。先用梅花針叩刺後(其中印堂穴不叩刺)拔罐,留罐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還可以在迎香、鼻通兩穴用毫針刺後不留針以配合治療,病情好轉後,用走罐背部相應夾脊穴善後。
主治:慢性肥厚性鼻炎。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二)。
配穴方十一肺俞、尺澤、湧泉、命門、氣海、膈俞。
方法:采用震罐法。上穴分兩組,交替使用,可提搖震罐,留罐10~2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萎縮性鼻炎。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
過敏性鼻炎(鼻鼽)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屬中醫鼻鼽範疇。多反複發作,纏綿難愈。
“病因”多因肺虛氣弱,寒邪侵襲,而致營衛不和,腠理鬱閉,上客鼻竅;或因接觸某些過敏源而引起。
“症狀”鼻黏膜潮濕、水腫(多呈藍灰色),致使鼻塞,妨礙吸氣,並流涕、噴嚏、咳嗽,類似傷風感冒。多反複發作,經久不愈。
“療法”
配穴方一神闕。
方法:采用閃火法拔罐。每隔5分鍾拔1回,連拔3回為1次。每日1次,約3日後病情緩解可改為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過敏性鼻炎。
效果:治療50例,痊愈25例,好轉17例,無效8例。治療時間,最短1~3次,最長30次。
附記:引自《陝西中醫》。
配穴方二神闕、中脘、脾俞、腎俞。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用針刺後拔罐法(神闕穴隻刺臍周圍)。均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過敏性鼻炎。老年性或脾腎不足者尤宜。
效果:治療65例,痊愈35例,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
附記:若屬肺脾氣虛或脾腎陽虛者,亦可用罐後加溫灸,效果尤佳。
配穴方三風池、肺俞、神闕、迎香。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用針刺後拔罐法(神闕穴不針,罐後加灸)。均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過敏性鼻炎。
效果: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四分兩組:①風池、攢竹、迎香、合穀;②上星、上迎香、迎香、合穀。頭痛、眩暈,配百會、頭維;咳嗽、噴嚏,配風門、肺俞、上迎香。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風寒型取第1組穴;濕熱型取第2組穴,用毫針針刺(風寒型用燒山火法,濕熱型用瀉法),針後拔罐15~20分鍾。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百會、頭維穴用瀉法針刺,留針20~30分鍾,不拔罐。上星、攢竹隻針刺,不留針,不拔罐。
主治:鼻鼽、鼻淵。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個療程見效,3~8個療程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五脾俞、腎俞、中脘、足三裏。
方法:采用針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入,起針後拔罐,留罐10~20分鍾。另外,在治療過程中,用閃罐拔神闕、關元穴,各閃2~3下,隔5分鍾重複1次。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症狀消失後,在背俞穴走罐3~5次,以鞏固療效。
主治:變應性鼻炎。
效果:屢用效佳。但須久治,其效始著。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
萎縮性鼻炎(鼻槁)
萎縮性鼻炎,屬中醫鼻槁範疇。
“病因”多因肺脾虛弱,津液虧損,鼻竅失養所致。
“症狀”鼻腔寬大,有膿性分泌物,骨膜、鼻甲骨和鼻腔黏膜萎縮,鼻臭,不知痛癢,多伴有咳嗽、咽痛、大便幹燥等症狀。
“療法”
配穴方一分兩組:①肺俞、脾俞、腎俞、氣海;②迎香、鼻通。
方法:第1組穴用單純拔罐法,或用針刺後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第2組用針刺,不留針,不拔罐。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萎縮性鼻炎。
效果:臨床屢用,久治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二分兩組:①中脘、肺俞、脾俞;②胃俞、腎俞、下脘。
方法:每次取1組穴,用單純拔罐法,或用藥罐法(煮罐方法為,黨參、白術、茯苓、黃芪各15g,沙參、麥冬、石斛、蘆根各30g,藿香25g。水煎成30%藥溶液,取藥汁3000ml,煮竹罐3~5分鍾)。兩法均留罐15~20分鍾。亦可用貯藥罐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萎縮性鼻炎。
效果:治療35例,痊愈15例,有效11例,無效9例。治療時間為1~5個療程。
附記:用藥罐法比單純拔罐療效為優。
酒糟鼻
酒糟鼻,俗稱紅鼻子或“鼻赤”。
“病因”多因飲酒過度,嗜食辛辣,腸胃積熱,熱氣上蒸,客於鼻竅,複被風寒外鬱,血熱瘀阻;或肺受風熱,邪熱熏蒸肺竅,伏留不撤,上客鼻竅,均可熱瘀凝於內,鼻赤見於外也。
“症狀”鼻赤,多見於鼻準及鼻兩旁。甚則紅紫。
“療法”
配穴方一肺俞、胃俞、大椎、患部。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或用梅花針叩刺拔罐法。前3穴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至皮膚發紅、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5~30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患部刺後不拔罐,用生大黃、淨芒硝各30g,共研細末。每取lOg,用雞蛋清調成糊狀外塗患部。日塗數次。
主治:酒糟鼻。
效果:治療106例,痊愈80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無效3例。
附記:忌食辛辣、雞、魚等刺激性食物,忌飲酒。如果每日按摩患部10分鍾,則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肺俞、身柱、膈俞、胃俞。配穴分2組。一為迎香、印堂;二為素髎、內迎香。
方法:主穴用閃火法拔罐15分鍾;配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3滴,兩組配穴交替使用。
主治:酒糟鼻。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連用1個月左右即愈。
附記:高淥紋經驗。
配穴方三迎香(雙)、合穀(雙)、素髂。胃痛配中脘、足三裏。
方法:迎香與合穀和配穴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用瀉法針刺,留針15分鍾,起針後,拔罐15分鍾。素髂,點刺放血。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酒糟鼻。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連用3個療程可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鼻衄
鼻衄即鼻中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病因”多因肺有伏熱,複感風熱;或飲酒過度,多食辛辣之品;或陰虛火動,氣逆於肝,肝火偏旺,均可導致熱灼肺絡,血隨鼻溢出。雖有虛實之分,皆因熱灼肺絡所致。
“症狀”鼻偶爾出血,或時作時止,反複發作,甚則鼻衄如注不已。
“療法”
配穴方一兩側脅肋部(交替)。
方法:采用走罐法。每次取1側,交替使用。走罐7~10遍,使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烏黑色略凸起的痧點,然後挑選最顯著的部分痧點經普魯卡因局麻後,以三棱針挑斷其皮下纖維,每日用艾條溫和灸約20分鍾,每周1次。
主治:鼻衄。
效果:謝繼光報道用本法治療鼻衄,收到良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必要時應配合藥物治療。
配穴方二分兩組:①大椎、湧泉、委中;②肺俞、肝俞、胃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每次取1組穴,兩組穴交替使用。每組穴出血1~2ml,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鼻衄。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大椎穴(或關元穴)。
方法:采用梅花針罐法。先用梅花針重叩至滲血再拔罐,留罐10~15分鍾。複發性者每周2次。
主治:鼻衄。
效果:臨床屢用,均有一定效果。
附記:民間經驗。
耳鳴耳聾
耳鳴、耳聾是聽覺異常的兩種症狀。可單獨出現,亦可並見。
“病因”多因肝膽風火上逆,以致少陽經氣閉阻;或因震傷;或因腎精虧虛,髓海不足;或繼發於其他疾病。
“症狀”卒然耳鳴、耳聾。耳鳴如潮湧,或如雷鳴,或如蟬鳴,夜間為甚。常伴有頭暈、目眩,或伴失聰。證有虛實,治當詳察。
“療法”
配穴方一太陽、耳門、聽宮、曲澤(或附近暴張血絡)。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血止後再拔罐5~15分鍾。隔日治療1次。
主治:老年性耳聾。
效果:治療32例,痊愈8例,顯效20例,無效4例。
附記:引自《陝西中醫》。此法用於治療槍炮聲震後所致的耳聾、耳鳴,效果亦佳。
配穴方二主穴分兩組:①大椎、聽宮、肝俞;②膽俞、身柱、太陽。配穴:中渚、俠溪、太衝、丘墟。
方法:主穴每次取1組穴,實證用刺絡拔罐法;虛證用針刺後拔罐法。均留罐15分鍾。同時每次取配穴2個,用三棱針點刺放血1~3滴。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耳鳴、耳聾。
效果:臨床屢用,頗具效驗。
配穴方三聽宮、中渚。新病配聽會、卒穀、翳風、俠溪;久病配耳門、百會、腎俞、照海。
方法:采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刺(新病用瀉法,久病用補法),針後用抽氣法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耳鳴、耳聾。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四主穴:膽俞、聽宮、行間、外關。配穴:太衝、丘墟、翳風。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在主穴、配穴上點刺放血1~3滴,血止後,在主穴上拔罐5~10分鍾,隔13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耳鳴、耳聾(實證)。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凡膽火上擾所致者,經治1~2個療程,每獲顯效或痊愈。
配穴方五主穴:肝俞、腎俞、關元、太陽、聽會。配穴:俠溪、中渚、關衝。
方法:先用毫針刺主穴、配穴,主穴留針15分鍾,起針後拔罐15分鍾;配穴針刺,得氣後即出針,不拔罐。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耳鳴、耳聾(虛證)。
效果:臨床屢用,久治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凡腎精不足引起者,久治緩圖,療效始著。若配用湯劑內治,效果尤佳。
配穴方六陽陵泉、外關、足三裏、三陰交、脾俞、膽俞、腎俞。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取陽陵泉、外關兩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足三裏、三陰交兩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取脾俞、膽俞、腎俞3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13或隔日1次。
主治:突發性耳聾。
效果:屢用有效,早期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
扁桃體炎(乳蛾)
扁桃體炎,中醫稱之為乳蛾、喉蛾。
“病因”多因風熱邪毒從口鼻而入,侵咽犯肺;或因過食肥甘、燥烈之食物,熱積肺胃,火熱上蒸,搏結咽喉(喉核),灼腐肌膜;或因津液不足,咽喉失養所致。慢性乳蛾多由急性失治或治不得法轉化而成。
“症狀”扁桃體(喉核)一側或兩側紅腫發炎、疼痛、咽喉梗阻、吞咽不適,甚至化膿(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多伴有發熱、頭痛、咳嗽。慢性多反複發作,纏綿不愈。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肺俞、胃俞、大椎、內關;配穴:少商、十宣。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在主穴、配穴上點刺放血1~3滴,然後在主穴上拔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或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頗佳。一般1療程內即愈。
附記:忌食雞、魚、蝦及辛辣刺激之食物,忌飲酒,有利於鞏固療效。
配穴方二內關、少商、十宣。
方法:用三棱針點刺放血,血止後在內關穴拔罐15分鍾。隔日1次。
主治:急性或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
效果:屢用特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大椎、內關。
方法: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後,或在穴位上覆蓋一塊麵墊或橘皮,再在其上麵放一個酒精棉球,點燃後,將罐扣上,留罐10~15分鍾。起罐後再重複拔罐1次。
主治:急、慢性扁桃體炎。
效果:屢用效著。一般急性1~5次,慢性5~10次,即可見效或痊愈。
附記:急性期可加少商、內庭、十宣穴,點刺放血1~3滴。奏效尤捷。
配穴方四大椎、扁桃穴(下頜角下緣、頸動脈前方處)。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然後拔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扁桃體炎。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或單取大椎穴。用快速進針2~3mm深,不留針;再取不易傳熱的土豆片、橘皮置於大椎穴部位,上麵放一小酒精棉球,點燃後扣上火罐,留罐10~15分鍾。重複做2次。用治急性扁桃體炎,效佳。
配穴方五分兩組:①大杼、肺俞、膻中;②大椎、曲池、風門。
方法:每次選1組穴,用單純拔罐法,或用刺絡拔罐法。均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慢性扁桃體炎。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記:程功文經驗。證重者加少商、十宣點刺放血1~3滴,奏效尤捷。
配穴方六分兩組:①胃俞、肝俞、風門;②身柱、肺俞、內關。風熱外襲者,配大椎、風池、曲池;肺胃熱盛者,配內庭、十宣、少商。
方法:實證用刺絡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用三棱針點刺微出血,然後拔罐15分鍾。同時用三棱針點刺配穴放血,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虛證用單純拔罐法,或貯溫水罐法,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扁桃體炎。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滿意。
配穴方七翳風、扶突、合穀、足三裏、少商、商陽。發熱怕冷配風池、大椎;咽喉腫痛配頰車、十宣;肺燥陰虛配列缺、照海。
方法:采用針刺後拔罐法。先用毫針用瀉法針刺翳風、扶突、合穀、足三裏,留針10~20分鍾,起針後,拔罐15分鍾。少商、商陽、十宣點刺放血1~3滴。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
效果:臨床屢用,均收良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臨床驗證35例,均收療效,治愈率為90%。治療時間多為1個療程內。
配穴方八大椎、孔最、曲池、肺俞、風門。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大椎、孔最兩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取曲池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取肺俞、風門兩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紫色瘀斑為止。每日1~2次。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
效果: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
配穴方九風熱外襲型取風門、外關、尺澤、新設。肺胃熱盛型取大椎、曲池、肺俞、支溝。濕熱傷陰型取肺俞、肝俞、腎俞、曲澤。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隨證選穴。先用三棱針點刺後拔罐、留罐10分鍾左右。每日1次;直至症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