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序:不死的理想隨書頁飛揚(1 / 1)

向 熹

有可以不說的真話,決不說假話。”嶺南老報人的一句話,被一張報紙拿來實踐了25年。

話沒有什麼稀奇,類似的話,康德早說過;意思沒有什麼稀奇,蒙學階段就在灌輸;修辭沒有什麼稀奇,比起“知其不可而為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顯得樸素。

然而,以之為圭臬,卻成就了一張報紙的氣象。

有人說,是特殊的時代成就了說真話的《南方周末》,此話可能隻說對了一半。《南方周末》確要感謝這個奇跡般的時代提供的豐富機會。從民國時期的“厚黑學”到當代的“潛規則”,學者都在闡述對曆史的理解,說真話需要足夠的勇氣。今天,更顯真話的珍貴。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份樸素的信念:相信未來,並著手創造未來;珍視真善美,並著手護持真善美。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種咄咄的堅持:紮根中國,深入人民;放眼世界,純粹新聞。

這是理想主義者的執著。其中並沒有多少創造,這樣的理想主義,不過是中國千年不易的知識分子情懷與操守;這樣的理想主義,不過是啟蒙時代以來,人類的優秀分子共同的價值與行為取向。

但就是秉承這樣的理想,使《南方周末》從“服務改革、激濁揚清”到“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從“深入成就深度”、“記錄時代進程”到“在這裏,讀懂中國”,25年一路走來,幾代報人,薪火相傳。成功時有淚水,風雨中常微笑。

由此,在《南方周末》創刊25周年時,我們出版這套叢書,並不是覺得《南方周末》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並不是《南方周末》有樹碑立傳的需要。我們隻是想通過結集的形式,持續地告訴愛她或恨她的人們,如她那樣堅持,在任何時代,都能有這樣的成績;持續地告訴愛她或恨她的人們,不要懷疑曆史終將進步,赤誠的新聞人隻需著力於本分。

這套叢書裏有《南方周末》已刊篇章的選集,有《南方周末》新聞業務經驗的總結。所有這些,不過是一些報人工作的累積,但因它們的誠實而顯得有價值,因它們記錄了一個奇跡般的時代而顯得有價值,因它們背後對家國責任的擔當而顯得有價值。

當然,就愛報紙如生命的我們而言,以書的形式留存篇章,也是不希望這些作品速朽,但從不冀望它們如在《南方周末》上刊登時引起的轟動。於我們,翻閱這套叢書,可以小小陶醉一下:沒有辜負時間的厚愛,生於這個年代,並忠實地做了一名記錄者。

如你不棄,翻開它們,墨香氤氳中或能感覺到我們的存在,但不會強烈,如一首詩“渾然不覺的黃色花/從很深的日月裏開放了/……我把什麼留在這裏/除了步履/就是微笑/在蒼茫的風中/閃爍不息”。

隻有不死的理想隨書頁飛揚……

2009年12月1日於穗—京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