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張果老與金榼(1 / 1)

話說從前有一位道士,名叫張果,人稱張果老。隱居在恒卅中條山修道,修成了長生不老之術。他到底有多大年紀,誰也說不清楚。當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見過張果,那時張果就有幾百歲了。張果自己說,生於堯丙子年間,可是看他的相貌,隻像六十多歲的人。他經常往來於汾晉之間,時常騎著一頭白色毛驢,據說一天就可以行數萬裏。休息的時侯,他既不給毛驢草吃,也不給毛驢水喝;而是像變戲法一樣,用手往毛驢背上一拍,毛驢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慢慢癟了下來,變成了一張像紙那麼厚的平展展的東西。他把象張紙一樣的東西折疊起來,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等到第二天要出發上路了,他才把這張“紙”取出來,舀上一碗水,喝進嘴裏,然後噗噗地往那張“紙”上噴。噴過水之後,那張“紙”就慢慢地膨脹起來,越脹越大,又變成了一頭白毛驢。

張果老的這些事跡,在民間越傳越廣,一直傳到了京都皇帝那兒。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想見一見這個神奇的人。但幾次派人去請他進宮,都被他拒絕了;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中條山召他,逼著他出山。不得已,他才跟著使臣上了路。可是,當行至妒女廟前時,他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地倒在了路旁。那時正值三夏暑天,天氣非常炎熱。不一會兒,便見他的屍體腐爛了,而且生了很多蛆,變得臭哄哄的。來召他的使臣,隻得掩著鼻子,趕緊離開。策馬回至宮中,向則天皇帝如此這般地作了回報,武則天便真地相信他死了。從此沒有再提召張果老進宮的事了。可是,過了不久,又有人在恒州山中見到了他。至開元二十三年,唐明皇聽說張果老沒有死,便命近臣徐嶠攜帶著璽書去請他,才把他請進了京師,住進了集賢院。

第二天,徐嶠來請他進宮去見皇帝,他便跟著進了宮。可是,當唐明皇問他是如何得道成仙的?他卻閉口不答。不管怎麼問,他隻是微微一笑。唐明皇聽人說過,張果善於息氣養虛,可以連著好幾天不吃飯,但是非常喜好喝酒,每天都要喝好幾回。明皇心想,我不如投其所好,請他飲酒,酒間再問神仙之事罷了。於是,就命臣仆擺上酒宴,請張果飲酒。

張果老見皇帝擺上酒席,微微一笑道:“小臣雖然愛喝酒,但酒量太小了,最多也喝不過二升。我有一個弟子,酒量比我大得多,可以喝上一鬥酒,可否讓我的弟子來替我喝呢?”

自從請張果進宮後,明皇就沒聽張果說過一句話,覺得要神仙開口,比要他這個天子開金口還難。如今聽張果開口說了話,又聽說他還帶來一個弟子,更想見一見。心想,也行能從他弟子的口中說出張果的一些事跡和得道成仙的秘訣來。這麼一想,龍顏大悅,連聲說道:“可以,可以。快請上仙的弟子來同飲一杯。”

明皇的話音一落,即有一個小道士從殿簷上飛下來。隻見他眉清目秀,麵色紅潤,嫩皮細肉,舉止文雅。看上去最多十五,六歲。他一跳下來,便朝皇上稽首參拜。明皇命賜坐,小道童卻很有禮貌地說:“弟子當侍立。”明皇更加高興,便命仆臣斟上酒來,小道童並不拒絕,端起海碗,一仰脖,“咕咚”一聲,一大碗酒便下了肚。連連喝了數碗,約莫喝到了一鬥酒,才推辭道:“萬歲不可再賜,喝過了度就不好了。我不過想引萬歲一笑罷了。”

明皇見這個小道童十分可愛,一心想讓他喝個酩酊大醉。於是就讓仆臣灌他,灌了一碗又一碗,不一會兒就把小道童灌得東倒西歪的。這時,隻見小道童鼓著腮幫“呼”地一聲一呼氣,那香噴噴的酒,便咕嘟咕嘟地從他的頭頂止,像泉水一般地噴了出來,一下子把他頭上戴的道巾衝了下來,落到地上。一眨眼功夫,小道童的道巾變成了盛酒的金磕。明皇和滿朝文武嬪妃都非常吃驚,在驚訝之餘,禁不住“轟”地一聲哄堂大笑起來。再一看,小道童不見了,但金磕還在地上。眾人上前仔細辨認,才認出原來是集賢院裏的金磕。這種金磕最多隻能盛一鬥酒。明皇和眾臣仆這時才恍然大悟,知道方才的一幕鬧劇,是張果老施的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