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4章 蔡鍔智討風箏(1 / 1)

蔡鍔,字鬆坡,出生於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湖南保慶(今湖南邵陽市)人。他十五歲考入湖南時務學堂,後人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在江西、湖南主辦軍事學堂,不久任廣西兵備道。1910年調雲南任督署參議,時年二十八歲;1911年為雲南都督,1915年發動護國起義,以討袁護國著稱於世。1916年,因病赴日就醫,不久病逝,時年三十四歲。

蔡鍔小的時候,有不少機警聰慧的故事流傳著,故在當地被稱為“神童”。

蔡鍔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當時清政府政治腐敗,地方官吏敲詐勒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蔡鍔的家庭也是如此,雖然父母拚命幹活,家中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十分艱難,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孩子去上學的事了。但是,小蔡鍔卻酷愛讀書,可沒有書又怎麼辦呢?他便讓上學的孩子教他認字。為了使上學的孩子能痛快地教他識字,他便想了個法子,每當上學的孩子下學後玩的時候,他便湊上去和他們玩,由於他善於動腦,玩的花樣多而有趣,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一塊玩。時間一久,這些孩子不但主動教他識字,還樂意把書借給他,讓他拿回家去自己讀。由於借來的書受時間限製,他不得不抓緊時間讀,有時頭天下午把書借來,第二天一早須還給人家,他便徹夜不眠。就是靠這種方法,用了兩年的時間,小蔡鍔到八歲的時候,便讀完了《千字文》、《詩經》、《論語》和大量名家詩詞,還學會了作詩、聯對、寫文章。

這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小蔡鍔等幾個上學的孩子下學後,一起去邵陽城外放風箏。正當他們玩得開心的時候,突然有一隻風箏的線斷了,大家便飛快地朝著風箏落下的方向追去。

不料,那風箏飄來飄去,竟然飄落在邵陽知府的後院中。當時,大家都感到害怕,不敢去討,但小蔡鍔卻對大家說:“那是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他的院中,我們隻不過是去討回來,有什麼可怕的呢?”

於是,在蔡鍔的帶領下,他們一塊來到了知府門前。

蔡鍔跨前一步,對門衛說:“請你進去通報,就說邵陽有個叫蔡鍔的向你們老爺反映個情況!”

知府正在房內喝茶,聽說有個叫蔡鍔的孩子找他反映情況,覺得新奇,便走出來問道:“你有什麼情況要反映呀?”

蔡鍔道:“我們的風箏落到了你的後院,請大人還給我們!”

知府一聽,不由得生了氣,心想,因為要找一個風箏,竟也敢驚動知府,這孩子也太放肆了!可又一想,這孩子確也有些膽識,我倒要乘機考他一考。於是,知府對蔡鍔提出,要出個對聯,蔡鍔如對得上,就把風箏還給他,如對不上,就趕他走。

知府出的上聯是:

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意思是說:在你們六七個兒童中,誰都趕不上你狡猾。

蔡鍔一聽,這是有意取笑於他,便也不甘示弱,眼珠一轉,順口對道: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下麵的一個字,蔡鍔故意停下不說。

知府急忙問道:“公後麵是什麼?快說呀!”

蔡鍔這才不慌不忙地道:“你還風箏,我就說個‘廉’字,你不還風箏,我就說個‘貪’字!”

知府見還有些差人在場,能叫他說成“貪”字嗎?所以,趕緊命人找來風箏,還給了他。

蔡鍔“智討風箏”的故事傳出後,鄉裏的人們都大為驚異:一個窮得連飯也難顧上的人家的孩子,怎麼學會作詩聯對了?難道真是無師自通嗎?

在他們了解到蔡鍔自學讀書的過程後,又不禁大加讚歎說:真是一個有心計的孩子。

當地有位著名學者,名叫樊雉,聽到蔡鍔的讀書事跡後,主動上門,表示願無償地收他為徒。

從此,蔡鍔才真正地讀起書來。蔡鍔在樊雉的悉心教導下,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幾年後,學識水平便有了飛速的提高,到十四歲那年,便考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