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在少兒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傑出人物,他們都有著不同一般孩子的出類拔萃;或聰明超群,或機敏出眾;或大智大勇,力挽狂瀾;或堅忍奮發,成就偉業;或擺脫凡俗,令人驚駭;或於危難之際,鎮定自如;或於逆境之中,頑強苦鬥……總之,他們天生資質有異、生活環境不同、人間際遇多端,但他們都以自己出色的表現,成為曆代人們稱讚、頌揚與學習的對象!
通過資料收集整理、撰寫的這本《中國曆代神童經典故事》一書,我們深深感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群星閃爍。光榮的過去令我們自豪和興奮,也為我們今天的奮進增添了力量。
當您讀了這本《中國曆代神童經典故事》,肯定和我們一樣地認識到:神童的成長,離不開一定的家庭、社會環境,特別是家長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等,對神童的成長有著內在的影響力。曹操文思敏捷,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則成了有影響的文學家;王元澤的文學修養,得益於文學家的父親王安石;李時珍是背著父親的藥箱成為名醫的;王獻之“書法小聖”的稱號,包含著大書法家的父親王羲之的心血……可見,神童是家庭和社會環境的產物。
然而,我們也深深地感到,家庭等外在的因素不是唯一的,要成為神童,關鍵還在於自己的辛勤勞動。在品評這些故事的時候,您會清楚地明白:神童們的“神”,無不來自於勤奮好學、善思獨論、創造實踐。介之推15歲當宰相,其秘訣在於向眾人學習;賈逵成名,起始於5歲隔籬聽學;陸羽竹管當筆,勤奮好學,終於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經》。至於匡衡鑿壁取光、車胤囊螢夜讀,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他們的故事說明:不愛思考、不願動手的孩子,不可能成為神童,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不僅如此,神童的品格也是高尚的。如,年幼的吉翂為了救受冤父親,情願自己替之受死;9歲的緹縈千裏迢迢,受盡艱苦,直麵漢文帝,置生死於度外,為的是救受冤生父;孔融4歲讓梨傳千古;王僧孺抄書養母勉後世;竇建德舍牛救鄉鄰;駱統忍饑散糧救災民……他們內在的品格力量,震蕩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升華,使人完善。沒有高尚的品格,神童便是蒼白的。
我們在選擇神童故事的時候,首先是按照年代來編撰的,共分為四篇,第一篇:遠古、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第二篇: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三篇:隋、唐、五代、宋朝;第四篇:元、明、清朝。其次看年齡。即看故事發生時的年齡是否在16歲以內,因為按通常的劃分,16歲之前都可算少年。其三看事跡,這些事跡應具有這樣一些特征:確實具有“神”奇的創造性;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對當代兒童的成長,確實具有積極的啟發性和有益的指導性。其四本書並非杜撰虛構,而是依據史實、典籍,隻稍加潤飾而已。也就是說,屬於“真人真事”。惟其“真”,才可使少年讀者“信”;隻有“信”,才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感動與覺悟,進而有所益於積極的人生。
曆史事實證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神童的成長,無不受益於家長,無不開始於家庭。也可以這樣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是父母塑造了孩子!客觀上說每個孩子都是神童、天才,但最終有的成為了人才,有的卻不能,決定的因素在於孩子的父母是否掌握了正確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古為今用,我們應該像古代神童的家長學習,從小塑造孩子的好品質,才能為孩子的一生成才奠定良好基礎。在家長的培養下,願我們當今的時代,湧現出更多的神童,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未來發展貢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