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建安七子,漢末魏初文學家孔融、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瑒七人的合稱。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七子”之稱,首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中。七子除孔融外,均在政治上與曹氏父子休戚與共。他們生活於天下大亂時期,對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痛苦有直接感受,其作品大多能繼承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反映社會實況。這些作者同時又是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積極追求者,因此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溢著慷慨不平之氣而很少消極厭世之情。七子的作品以詩歌為主,成就大小不一。一般認為王粲、劉楨最為優秀。王粲(177—217年),字仲宣,河南修武人。《七哀詩》是其代表作。劉楨(?一217年),字公幹,山東東平人。他的《贈從弟》一詩較有名。此外,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徐千的《室思》等,也都寫得不錯。

三曹

三國時文學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合稱。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雖長期生活在戎馬軍營之中,忙於國家政事,但極喜賦詩、著文,且很富革新精神,創作成就頗高。現存樂府體詩作20餘首,文lOO餘篇,代表作有《龜雖壽》、《觀滄海》、《蒿裏行》,《苦寒行》等篇。曹丕(187—226),即魏文帝,曹操次子。少有逸才,博聞強識。建安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曹操死後代漢稱帝,死後諡號文。文學成就以詩歌和文學批評最為突出。今存詩歌約40首,代表作《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古詩。其文學論文《典論淪文》以對“建安七子”的簡要分析開綜合評論作家作品的風氣之先,他在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強調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代表著文學走向自覺之先聲。 “三曹”中成就最高的是曹植。

竹林七賢

魏晉間七個文人名士的總稱。《魏氏春秋》載:“(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阮兄子鹹、琅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七賢中多數成員的基本人生態度是憎惡醜惡現實,崇尚老莊哲學精神,希望擺脫儒家禮教的束縛,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拒絕與達官貴人交遊。七人均有文藝創作才能。阮籍的詠懷詩、嵇康的散文都在文學史上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此外,如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都是名篇。

初唐四傑

指唐代高宗到武後時期出現在文壇上的四位詩人。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650年一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長於五言詩,駢文則以《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聞名。楊炯(650年一?年),華陰(今屬陝西)人。長於五言律詩,邊塞題材的詩氣勢較勝。盧照鄰(635年?—689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縣)人。作品以七言歌行成就最高。《長安古意》為其代表作。駱賓王(646年?一?)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從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下落不明。詩多悲憤之詞。駢文以《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為世所傳誦。“四傑”的詩,雖未能完全脫盡輕豔華麗的宮體氣,但他們初步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內容,洗去了前人的淫靡與庸俗,為唐詩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息。

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時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為代表。這派詩人大多接近佛道,歸隱山林,追求清靜閑適的精神生活。

王維的《山居秋瞑》、《終南山》,盂浩然的《過故人莊》、《春曉》,儲光羲的《田家即事》等,都是山水田園詩派的名篇。它們通過對山水田園風光的描寫,抒發了閑逸、淡泊的情懷。

邊塞詩派

盛唐時形成的又一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之煥、崔顥等。其中,以高適、岑參成就最大,故又稱“高岑詩派”。

邊塞詩派的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他們追求進步的理想,具有樂觀的情緒。多用七言古詩或七言絕句,描寫奇麗壯闊的邊塞風光,詩句雄渾奔放,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兩代的八個散文作家。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明代初年,朱右選韓愈、柳宗元等八人文為《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源於此,明代中期唐順之編纂的《文編》一書,對唐宋散文也隻取他們八人。後來茅坤選輯他們的作品為《唐宋八大家文鈔》, “唐宋八大家”之名便流行開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有特色,藝術成就很高,所以流傳很廣。

花間派

五代時期的一個詞派。五代時,後蜀衛尉少卿趙崇祚編選了以溫庭筠為首,包括皇甫鬆、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複、孫光憲、閻選、尹鄂、毛熙震、李洵、和凝等18家的詞為《花間集》。其中除溫庭筠、皇甫鬆和凝外,大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們的詞,風格大體一致,後世因此稱他們為花間派。花間派的詞人奉溫庭筠為鼻祖,他們用豔麗的辭藻,華美的色彩,集中全力描寫女人的姿態、生活和戀情。他們雖然繼承了溫詞的風格,但在成就上遠不如溫。溫詞有較真實的感情,而他們的詞隻是片麵發展了溫詞雕琢字句的一麵,缺乏意境的創造,題材更為狹窄,結果是流於淫靡頹蕩。花間詞派中隻有少數作家的部分作品,較能擺脫華豔氣息,有一定價值。

婉約派

宋詞的一大流派。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薑夔、吳文英等。他們繼承唐宋五代以來委婉、清約的詞風,作品多寫男情女愛,離愁別緒,感情表達細膩,含蓄蘊藉,婉轉動人,而且音律和諧,語言精美。這一詞派的缺陷在於內容較為窄狹,缺乏社會意義,但應該承認,他們為詞的形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蘇

指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洵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其中蘇洵稱為老蘇,蘇軾稱為大蘇,蘇轍稱為小蘇。蘇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明允,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薄,作品有((嘉祜集》。蘇軾(公元1037年—l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作品有《蘇文忠公全集》。蘇轍(公元1039年一1112年),字子由,號穎濱遺老,嘉祜進士,曾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作品有《欒城集》。三蘇在文學上各有成就,其中以蘇軾成就最高。

豪放派

宋詞的一大流派。由蘇軾開創,辛棄疾完成。同派詞人還有晁補之、陳亮、張孝祥、劉過、劉克莊等。他們的詞都具有豪邁、曠達、雄健,奔放的風格,故稱“豪放派”。

蘇軾將北宋詩文革新成果引入詞壇,“以詩為詞”,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豪放詞派開辟了道路。以辛棄疾為代表的南宋愛國詞人,進一步“以文為詞”,把詞的豪放意境發揚光大。如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等,都可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蘇門四學士

指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宋。黃庭堅(公元1045年一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稱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有《山穀集》。秦觀(公元1049年—1100年),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有《淮海集》。晁補之(公元1053年--110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巨野(今屬山東)人。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張宋(公元1054年一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有《張右史文集》。他們四人都曾得到蘇軾的熱情鼓勵和培養,出自蘇軾門下,所以稱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雖然受到了蘇軾的影響,但在藝術風格上又都各具特點。

中興四大詩人

南宋詩人陸遊、範成大、楊萬裏、尤袤的合稱,文學史上也有以“尤楊範陸”名之者。這四位詩人中,陸遊詩成就最高。

永嘉四靈

指南宋時期生活於漸江永嘉的四個詩人: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徐照(?一1211年),字靈暉,有《芳蘭軒集》,徐璣(公元1162年—1214年),字靈淵,有《二薇亭集》;趙師秀(生卒年不詳)字靈秀,有《清苑齋集》,翁卷,號靈舒,有《韋碧軒詩集》。因為他們的字或號都帶有“靈”字,故稱為“永嘉四靈”。他們對於南宋中葉以後政治上的低氣壓並無反感,反而清閑自在,在藝術上,他們學習晚唐詩人賈島,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內容貧乏,意境狹窄。

元劇五大家

指元代以雜劇聞名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五位代表作家。語見明人王驥德《曲律》。也有將其中的王實甫略去,並稱“關、馬、白、鄭”,或“元曲四大家”者。

元詩四大家

元代詩人虞集、楊載、範槨和偈奚斯的並稱。虞集(公元1272年—1348年),字伯生,人稱邵庵先生,祖籍四川紅壽,遷居江西崇仁。詩文在當時號為大家。有《道園學古錄》等傳世。楊載(公元1271年—1322年),字仲弘,福建浦城人,遷居杭州。著有《楊仲弘集》。範槨(公元1272年—1330年),字事父,一字德機,湖北清江人。著有《範德機詩》。偈奚斯(公元1274年—1344年),字曼碩,江西豐城人。著有《偈文安公全集》。

四人中虞集聲名最大,他的名詩如“杏花春雨江南”等久傳不衰。

明初三大家

明代建國之初的宋濂、劉基,高啟等三位文學家的合稱。宋濂(公元1310年一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主修《元史》。《送東陽馬生序》是其散文名篇。劉基(公元1311年—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人。著有《誠意伯文集》20卷。散文如《賣柑者言》等影響較大。高啟(公元1336年—1374年),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楊基、張羽,徐賁齊名,世稱“吳中四傑”。著作有《青丘高季迪詩文全集》25卷。他是明代詩人中最有成就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