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表現情感。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麵,在塑造形象和表現情感方麵,必然要比音樂、繪畫等其它藝術,顯得自由而且寬泛得多,也顯得間接而且深入得多。一個廣度。一個深度,二者決定了文學在整個藝術中居於某種特殊的地位。

歐洲傳統的文學理論,把文學分為抒情文學,敘事文學和戲劇文學三大類。我國先秦時期,凡是用文字寫成的作品,不論文、史,哲,統稱為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則通常把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四大類。

【文學的發展】

文學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它既是人類生活的反映,又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因此,文學必然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從內容看,在社會生活的一定發展階段,會產生出相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影響著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從而催生出一定性質和一定內容的文學,如原始社會的文學表現出全民性,階級社會的文學表現出階級性、人民性、民族性等。

從形式看,文學形式的發展歸根到底也是由社會生活的發展而引起的,它隨著社會生活的演變經曆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多樣、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文學的發展除取決於這些客觀條件以外,還有自身繼承與革新的內在規律,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文學遺產,促進文學不斷發展。

【文學活動】

文學活動是由社會生活、創作主體、文學作品、編輯出版和文學接受等五個要素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五個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渾然一體的。其中,社會生活是文學的源泉,作家是文學創作的主體,而文學作品既是作家審美意識的形象化顯現,又是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審美對象,在大眾傳播時代,它必須經過編輯出版單位的選擇、完善、複製,才能以定型的麵貌合法地推向社會,又必須經過讀者的鑒賞和批評才能發揮其獨特的審美作用。因此,從社會生活到作家到作品到編輯出版再到讀者,這是文學活動的完整過程。

【藝術形象】

文學藝術反映現實的特殊手段,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創造出來的具有審美意義的人物或生活圖畫。它是具體、生動、可感的,又是具有藝術概括力的。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場麵、環境等各個方麵,在敘事性的作品中主要指人物形象,中國傳統文論中所說的意境、意象也屬於藝術形象的範疇。藝術形象不同於生活中實有事物的形象,它是作者按照審美原則創造出來的審美形式,是作者對客觀形象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因此,在範圍上,它包含了藝術想象的成分,比實有事物的形象遠為寬廣;在藝術構成上,它不僅反映了客觀事物,也體現了作家的個性特征、審美理想和對事物的獨特感受,是主客觀的審美統一;在藝術表現上,它不一定追求外表的酷似,而貴於以形傳神,既可以真實地再現,也可以誇張變形,以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藝術形象能喚起人們的美感,使讀者沉浸到它所表現的境界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使自己的思想受到熏陶、感染。

【文學風格】

文學作品在浸透作家創作個性的內容和形式的有機整體中顯示出來的獨特的藝術風貌和藝術格調,包括作品的風格和作家的風格。文學風格是藝術上臻於成熟、有獨立創作個性的作家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整體性審美屬性,創作個性是構成文學風格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能獲得風格是作家及作品成熟並取得較高藝術成就的重要標誌。一個成熟的作家總會從思想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上去追求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在創作的各個環節中去體現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作家的創作個性從而導致藝術風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有二:一個是社會曆史的客觀條件,包括一定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社會的風俗習慣、時代的文藝風尚、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群眾的審美需要;另一個是作家的主觀條件,包括生活經曆、人生態度、文藝修養、心理氣質、審美情趣等所形成的獨特個性。這些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給作家的創作過程打下烙印,從而製約和影響著文學風格的形成和發展。由於作家作品的風格受到時代、民族、階級等相對共同因素的影響,有的又受到特定地域環境和流派主張的製約,因而文學風格又有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地域的和流派的內容,形成時代風格、民族風格、階級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

【文學思潮】

為適應一定曆史時期的經濟政治變革和社會思想運動的發展而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上形成的一種共同潮流和趨向。在文學發展史上,一些作家、藝術家對文學創作、文學理論、創作原則、藝術趣味等形成了相似或相近的看法,並提出某種理論,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從而形成有影響的文藝運動和潮流,這便是文學思潮。文學思潮的形成和發展與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哲學或其他社會思潮緊密相連,並與相對立的文藝思潮發生尖銳的矛盾。在曆史的每一時期幾乎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藝思潮,如歐洲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古典主義,十八至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以及中國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等。其中有的以某種創作原則為標誌,有的表現為一種創作思想;有的能對文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有的則對文學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在同一文學思潮的影響下,往往又有各種不同的文學傾向和流派。具體地分析和評價承傳變遷、麵貌各異的文學思潮,對於深入研究和認識作家的創作特色及其作品,把握其深刻的社會曆史意蘊和文化背景,引導文藝運動的健康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文學流派】

在一定曆史時期裏,一些在文學見解、創作原則、審美追求、藝術風格和政治思想傾向等方麵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作家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體。它有三個必備條件:一是有一個以有影響的作家為代表的作家群;二是這個作家群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學見解、創作原則、審美追求;三是這個作家群的作品要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藝術風格;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個條件。文學流派的具體形成有不同情況,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直接同某種文藝思潮、創作原則相關聯,該流派的作品便是此種文藝思潮和創作原則的直接體現,他們常以文學社團、報刊、出版社為陣地,有共同的綱領和組織;另一種則沒有共同的綱領和組織,而是由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家以及他們直接和間接的追隨者所形成;第三種是帶有文學流派性質的作家群,他們沒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創作理論,隻是在創作上顯示出某種一致性,這類不自覺的較鬆散的作家集合體,往往是評論家追加的。文學流派是文學發展到比較繁榮時期的產物。作家作品的大量湧現,社會思潮、文藝思潮的紛爭,是產生文學流派的客觀基礎,而作家意識到組織文學流派的必要性或評論家對一些思想傾向、藝術特色相近的作家進行總結、歸類,是形成文學流派的主觀條件。不同的文學流派有不同的性質,它們顯現著特定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表現著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文學流派有進步與落後、革命與反動之分,它們在文學發展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不同流派之間的競賽和鬥爭可以促進文學的發展和文學風格的多樣化。社會主義文學要求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向下發展不同的文學流派,提倡文學流派的多樣性和流派之間的競賽。文學作品的構成和種類。

【文學創作】

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的精神活動,即作家在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和加工,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反映、評價生活的創造性勞動,其勞動成果是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創作以客觀的社會生活為源泉,以人類的整體生活為表現對象,作家隻有深入生活,獲取豐富的生活積累,了解人民群眾的審美心理和欣賞要求,才能使創作活動具有深厚的客觀基礎。同時,文學創作又是作家的主觀精神世界同客觀現實生活通過創作實踐互相融合、一起變化的過程,其中滲透著作家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作家的世界觀、藝術觀、創作個性等在創作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見文學創作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又體現出很強的個性特征。

【創作原則】

又稱創作方法,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處理創作與現實關係時所依據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它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基於對待現實的態度、傾向的區別而具有的不同的創作精神;二是由於作家的心理特征、感受能力和藝術追求的差異而具有的不同的創作手法。其中創作精神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方麵,它決定著創作原則的基本性質,並影響著作家的創作手法;另一方麵。創作手法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可以被不同的創作原則所使用。創作原則是伴隨著文學創作的產生而出現的,它與作家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和藝術理想緊密相關:它的發展變化受曆史條件的製約,受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哲學思潮的影響。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是一個不斷交替更新的曆史範疇,並隨著種種文藝思潮的消長變化呈現出複雜多樣的表現形態。但由於文學本身性質所決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成為文學史上兩種基本的文學潮流和創作原則。它們貫穿於文學發展的整個過程,成為世界性的普遍的文學現象。

【創作過程】

作家藝術地認識生活和表現生活、使生活情態轉化為文學作品的動態過程。它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創作過程通常包括作家深入現實、體驗生活、提高修養、獲取技巧、積累素材、開掘主題、構思布局、遣詞造句、潤飾加工和修改定稿的整個過程;狹義的創作過程則主要是指一部作品的具體觸發、醞釀構思和藝術傳達的過程。文學理論一般是從後一種意義上來看待“創作過程”的,並把它分為藝術積累、藝術構思、藝術表現等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三個階段。藝術積累指作家運用審美感受力,從大量生活材料中攝取和積聚可以進入構思的基本生活素材;藝術構思則指作家通過對生活材料的能動反映和審美加工,在腦海中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在藝術表現階段,作家運用語言材料和藝術技巧,把觀念中的藝術形象以富有表現力的方式變為具體的藝術形象,形成文學作品。創作過程是異常複雜的,在具體的創作中,這三個階段既是遞進的,又是交叉、往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