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是和青年聯在一起的,想到“五四”便想到青年。對於曾經與青年朝夕相處多年的我來說,在“五四”這個充滿朝氣和生機的日子裏,內心總是蘊含著一種無以言狀的激動,種種隨想驟然而生
“五四”運動,這是一個有著具體內容和質的規定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稱謂。“五四”運動,當然不隻是指北京青年70多年前5月4日這一天的救亡愛國舉動,也不隻是顯示著青年的熱情、理性和壯美,而是指“五四”前後的一個曆史階段,指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整個中國知識分子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獨立的意誌和人格、革命和愛國以及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與向往。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人們總是懷著極為特殊的心情,追憶、反思、紀念中國近代史以來這場偉大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隻要我們尊重曆史,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到,“五四”前後乃至整個中國民主革命運動中,青年的先導作用或者說“某種先鋒隊作用”是不能否認的,青年的獨特價值是不可替代的。這也是我們稱“五四”運動為青年運動,定5月4日為青年節的根由。
列寧說過:“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於青年的。我們是革新者的黨,而青年總是更樂於跟著革新者走的。我們是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鬥爭的黨,而青年總是首先投身到忘我鬥爭中去的。”①曆史一再表明,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是與青年息息相通的具有開創性的事業,其希望也總是在於青年。盡管任何一樁事業都會成為曆史的陳跡,但任何一項事業隻要和青年在一起,就必然充滿生氣和生機。今天,我們黨同樣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認為青年是八九點鍾的太陽,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我們奔向小康,奔向四化,盡管困難很多,但因與青年休戚與共,改革、發展的大潮勢必銳不可擋。中華民族的青春,維係於此項事業之中。因此,社會不要一般地看待青年,青年也不要一般地看待自己。要珍惜過去了的曆史,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現在和未來,明確任重道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青年代表未來,未來屬於青年。任何一項事業隻有贏得了青年,才能贏得自身。這便是曆史的結論。
不同曆史時期的青年,肩負著不同的曆史使命。“五四”時期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義的,科學的而非現象的”,確實充滿了人生中那勃勃的青春活力。他們深感“國勢險夷,道衰學弊,後來責任端在青年”,因而“雖處蟄伏研求之時,然不可不放眼以觀世界”,並且“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正因為這樣,當年,他們為了救亡圖存,不懼皮鞭警棍,不怕流血犧牲,為後世樹立了一代熱血青年的光輝楷模。
今日青年,盡管由於種種原因,雖然也存在著諸如缺乏經驗、容易偏激、慮事不周、缺少鍛煉之類的不足和弱點,但就整體來看,他們有較豐厚的知識,有較廣博的見識,有善於開創的精神,是完全可以信賴的。在今天這個正呼喚民族精神的時代裏,隻要他們一旦自覺地認識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那青年的熱情,就會和知識的力量、思想的深銳以及強烈的參與意識緊密結合,從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這時,也隻有這時,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才可能得以充分的展示;也隻有這時,四化大業才能展示出光輝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