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青年的本質是什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和對待我們時代的青年,這確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時有春夏秋冬,人有幼青壯老。青年是人群中蓬勃向上的部分,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思想活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快,可塑性大。現今青年從年齡層次上看,大致出生在兩個時期:一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期間。在他們身上,既有動亂年月受到的創傷痕跡,又有進入新時期的新的上進因素。就其思想主流方麵來說是奮發向上的,即具有力求上進、力求建樹的求上特質。
追求真理是現今青年求上特質的鮮明表現。青年時期其生理上發育最快,變化最大,帶有某種突發性。而生理上的變化必然導致身心的不平衡,乃至促使他們奮發向上。同時,由於青年自我意識和邏輯思維的發展與現實之間又存在著實際上的不相適應;加之青年由於知識增多,經驗漸豐,智力發展,思維發達,因而他們又總是希望深刻地了解自己,自覺地關心自己的發展,並且相信自己,希望社會承認自己,開始獨立思考並萌發獨立生活、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的意向。特別是當他們學習了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掌握了較多的概念、原理、法則和公式以後,便能夠用理論思維去了解事物的本質和解決麵臨的具體問題。這些,都可以說是青年們求上特質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當然,青年生活在社會之中,在觀察、分析、評判社會的同時,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的多方麵的影響。這也就是說,青年不可能超脫於社會之外,他們思想的發展與一定社會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文化水平有著密切的關係。
應該看到,現今被稱為青年的年輕人,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對他們追求真理、不甘落後的特點的形成,其影響是深刻的。其一,在近代中國革命的偉大史詩般的進程中,英勇無畏的“五·四”、“一二·九”革命先輩青年們那種為真理而前仆後繼的優良品質,對他們始終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二,新中國成立以後,父輩青年們那種最積極、最有生氣、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的本質力量,對他們時刻起著鼓舞、激勵作用;第三,紛紜複雜的十年內亂對他們的影響尤為深刻、久遠,強烈的“人的感情”,促使他們對真理的熱烈追求;第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的撥亂反正、建設四化的實踐,在覺醒以後的青年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列寧曾經說過:“通俗作家應該引導讀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學說,他們從最簡單的,眾所周知的材料出發,用簡單易懂的推論或恰當的例子來說明從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結論,啟發肯動腦筋的讀者不斷地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
多年來的社會生活如同列寧所說的那樣,使得現在的青年不輕信、不盲從,不滿足於隻是接受某些現存的結論和理論,而是遇事都要想一想,都要問一個為什麼,並且樂於經過事實的比較,經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來接受真理,對真理的追求十分強烈。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們看到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實踐在新時期的新發展,是現實的、活生生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們聯係實際,從祖國的宏偉前程看到了自己的光明的前途和方向,看到了真理的不可戰勝及其無比威力,從而突破“傷痕”的桎梏,掙脫“苦悶”的羈絆,由虛無而麵向現實,由自我而麵向社會,更加增強了對真理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現今的青年盡管曆經亂世,但現在卻又生逢盛世。現實生活進程中的許多生動事實說明,曆經人生的坎坷曲折以後的青年,特別向往光明,特別追求真理。
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那種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經曆,隻要我們回過頭來,用正確的態度、正確的觀點對它加以認識和體味,從中吸取教訓,那麼,不好的東西也可以變成很好的東西。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國現今青年能夠在黨的指引和帶領下,為四化建設率先奮起,成為建設四化的主體,發揮了無容置疑的“突擊隊”、“後備軍”以及“先鋒”、“橋梁”作用。近幾年來,全國僅共青團係統就湧現出新長征突擊手一百萬名之多,有二百三十多萬優秀共青團員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們在特殊的曆史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比較深沉和持久的情緒和情感已經振奮起來了,他們為真理和正義做出了許許多多的驚人之舉。
渴求知識是現今青年求上特質的突出特點。眾所周知,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從本質上來說,知識屬於認識的範疇,知識就是力量。由於多年來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輕視和偏見,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知識與反動掛鉤,文明與愚昧易位,使得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雖說不能排斥其中確有知識豐富、才華橫溢的人才,但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現今的青年無論是社會科學知識,還是自然科學知識,都是缺乏或者說是貧乏的,這是無須否認的客觀現實。
這種情況,在知識無用的動亂年代裏似乎感覺不深。但這樣的年月終究過去了。今天,青年們已經清楚地看到,祖國要進行四化建設,沒有科學不行;而一個青年要有益於人民,沒有文化科學知識同樣不行。知識貧乏,愚昧無知於己無益,於國有害,因而在他們心靈深處萌發了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要想內在的思想動機效應強烈而持久,隻有經過思考、探索而認識其真正含義才是牢固的。現今的青年,他們從親身的體驗中已經深深感到,沒有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不僅在將來不行,就是現在也不行。實踐和現實使他們懂得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以及“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的道理。古人日:“失晨之雞,思補更鳴”。從整體和長遠來看,現今青年的求知欲望是不會輕易消失的。
現今的青年,他們勞動、工作、戰鬥和學習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由於他們年齡有差距,社會經曆不同,文化素養也有差別,家庭和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遭遇也不一樣,因而有著十分複雜的精神狀態和思想狀況。有的成長比較順利,有的則飽受挫折;有的在受挫之後,已經從失望中覺醒;有的因家庭遭遇不幸而心靈創傷嚴重;有的受社會上錯誤思想影響,胸無大誌,害怕艱苦,逃避學習。如此等等,使得他們在求知的問題上不可避免地采取各種不同的態度。但無論如何,其求知願望和心理是共同的。這種願望和心理又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從整體上說,都希望學有專長。青年們說,“文化大革命”渾渾噩噩闖了幾年,粉碎“四人幫”以後歡歡喜喜過了幾年,現在可要紮紮實實學它幾年。這是他們的心裏話。他們懂得,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雖說“全才”更好,但很難做到,因此他們麵對現實,立足本職,就地起步,力爭在較短的時間裏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二是從學習的目的上來說,他們都渴望成才。人才是一個廣泛的科學的概念,因而人才的範圍也是廣泛的,是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可能也不應該隻有一種規格、一個模式。正因為這樣,他們在求知的問題上總是希望通過包括自學在內的一切途徑踏上成才的階梯。三是從方法上來說,他們大都信奉“學貴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