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生活從指數開始(1 / 2)

隨著數字化時代和E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自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已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前不久,有關專家提出了一種健康新觀念———按指數生活。這些指數是一類科學的指標和數據,與人們的健康密不可分。按照指數生活,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健康的發展趨勢。

一、人體體重指數

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與標準體重相比偏重還是偏瘦,是許多人非常關心的問題。對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科學計算肥胖的標準,即體重指數計算方法:體重(千克)÷〔身高(米)〕2.該指數在18.5~25.9範圍內為正常,26~30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而我國國民的最佳體重指數為20~22.因此,及時了解自己的體重指數,有利於科學減肥。

二、飲食熱能指數

人每天需要多少飲食熱能呢?營養學家研究認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勞動強度的人,所需的熱能指數也不一樣。10~13歲的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每日約需9600千焦熱能;16~18歲的學生,每日則需10000~11700千焦熱能。他們每日需攝入400~500克糧食、50~100克肉類和50~100克豆製品。生活中少於或超出這些熱能指數,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三、人體舒適指數

人體舒適的首要因素是溫度,氣溫的高低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如夏季人體舒適的溫度是24~28℃,冬季是19~22℃,通常濕度在40%~70%。氣溫在30℃時,人體感覺尚好;但是當濕度達到80%時,氣溫大於或等於28℃時就會感到悶熱;33℃時開始發汗,有炎熱感。34℃時感到酷熱,煩躁疲勞;35℃時皮膚血管開始擴展,心髒泵血量會增加50%~70%;36℃是一級警報溫度,此時人體可“自我冷卻”,需補充飲料及降溫;38℃是二級警報溫度,此時,人體多髒器參與降溫,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表現,應注意降溫和保健措施;39℃是三級警報溫度,此時汗腺瀕臨衰竭,有心髒病突發的危險;40℃以上會令人頭昏眼花、站立不穩,如果不及時降溫,會給大腦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四、人體中暑指數

中暑,是夏季內科急診中的常見病,由天氣過熱導致,一般分為3個等級: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氣象部門一般在短期預報時段內,預計最高氣溫將達35℃或以上時,就發布高溫報告。因此,有人把35℃稱為高溫和中暑的預警溫度。研究表明,當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超過30℃,空氣相對濕度大於72%時,就可能出現中暑人群了。據此,氣象部門可計算出中暑指數,並發布中暑指數預報。

五、物品黴變指數

黴變災害是人們十分關注的災害之一。物品之所以發生黴變,是因為物品上的生物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的繁殖生長而造成的。物品發生黴變不僅與環境溫度有關,而且與自身含水量及空氣中水汽含量密切相關。因此,研究物品黴變的氣象指數並作出預報十分重要。分析表明,氣溫低於23℃、相對濕度小於50%、水汽壓小於1.7千帕時,物品不會發生黴變;氣溫在23~26℃、相對濕度在50%~60%、水汽壓在1.7~2.2千帕時,物品不易發生黴變;氣溫在26~29℃、相對濕度在60%~70%、水汽壓在2.2~2.75千帕時,食品類物品易黴變;氣溫在29~32℃、相對濕度在70%~85%、水汽壓在2.75~3.1千帕時,物品較易發生黴變;氣溫高於32℃、相對濕度大於85%、水汽壓高於3.1千帕時,物品極易發生黴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