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人:有人特別害怕貓、有人害怕外出、有人交往時過分地緊張、害羞。一百年前,人們從未把這些毛病看成是病。一個人被稱作“膽小鬼”多半會被認為是性格上的缺陷。小孩子膽小也被認為是正常的事情,父母不會為此過度擔心。其實,用現在的觀點看來,過份的害羞和膽小的確是一種病,不能簡單地看成性格上的弱點。因為這類疾病嚴重時,可以直接影響你的生活、工作及人生的發展。這類疾病歸類於神經症,是精神科的常見病。
社交焦慮症就是對暴露在陌生人麵前或可能被別人注視的一個或多個社交場合產生持續、顯著的畏懼,並且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陌生人和社交場合一般指:把自己介紹給陌生人;會見權威;與人通電話;接待來訪者;在被人注視的情況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在公共場合講話、吃飯等。
持續的含義:大多數人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多少都會覺得緊張,這本是人類正常的反應,它可以提高你的警惕性,有助於更快更好地了解對方。
這種正常的緊張往往是短暫的,隨著交往加深,大多數人會逐漸放鬆,繼而享受交往帶來的樂趣。而對於患社交焦慮症的患者來說,這種緊張不安和恐懼是一直存在的,不能通過任何方式得到緩解。另外,持續還意味著患者在每個社交場合、每次與人交往時,這種緊張狀態都會出現。
顯著的含義:每個人在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多少都會感到緊張,雖說緊張,我們仍能很好地控製我們的行為。比如,麵試時,我們感到緊張,但我們會正確地回答問題,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最終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社交焦慮症患者的緊張恐懼遠遠超過正常的程度,他們有時會感到死亡將近的強大的恐懼。這種恐懼很難控製,足以令患者逃離或不再進入社交場合。
在社交場合感到過度緊張恐懼的疾病稱為社交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的發病年齡較低,多見於青少年時期(13~19歲),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2~5%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發作,女性患病率略高於男性,95%的患者在20歲左右發病。
社交焦慮症是慢性疾病,很少能自行緩解,其中有13%的患者終身患病。社交焦慮症患者常常伴發其他精神障礙,據調查,有49%的患者伴有其他類型焦慮症,有28%的患者通過飲酒來緩解緊張情緒,有11%的患者伴有強迫症。
下列人群更易患社交恐怖症:
獨身或生活獨立
受教育水平低
沒有穩定的職業
患其他的精神障礙
酗酒及酒精依賴
濫用藥物
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用於社交恐懼治療的藥物較多,不斷有新藥問世,常用藥物有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非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抗抑鬱藥等,這些藥物在治療社交恐俱症方麵各有優勢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