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呂學靜.社會保障基金管理[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2]林義.社會保險基金管理[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3]林治芬.社會保障資金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7.

[4]張廣科.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運行與監管[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5]殷俊、趙偉.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新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6]張留祿.社會保障基金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

[7]楊良初.社會保障基金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8]柴月姣.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教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9]郭士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10]胡曉義、施明才.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與監督[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11]李連友.社會保險基金運行論[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12]韓良誠、施明才.社會保險基金管理[M].勞動人事出版社,1996.

[13]穆懷中.社會保障國際比較[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14]林毓名.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論綱[M].華齡出版社,2005.

[15]羅伯特·霍爾茨曼等編、胡勁鬆等譯.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養老金製度[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16]劉昌平.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製度研究[M].中國科學出版社,2008.

[17]尹章海.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特點、影響與對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9(6).

[18]鄭功成.從政府集權管理到多元自治管理——中國社會保險組織管理模式的未來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5).

[19]寇鐵軍、周波.政府間支出責任劃分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基於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政府支出結構的比較分析[J].財政研究,2007(4).

[20]李珍、孫永勇、張昭華.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體製選擇——以國際比較為基礎[M].人民出版社,2005.

[21]劉燕斌.各國社會保險費率比較[J].中國社會保障,2009(3).

[22]胡繼曄.英國養老金體係的最新改革[N].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5月31日.

[23]陳星.美國養老金製度的改革與創新[J].經濟導刊,2005(10).

[24]陳誌國、黃薇薇.美國現金餘額計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保險研究,2010(6).

[25]孫樹菡.社會保險[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6]馬振林.淺析我國社保基金之監管主體[J].經營管理者,2010(19).

[27]牛彥峰.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監管述評[J].河南高等商業專科學院學報,2008(1).

[28]巴曙鬆、譚迎慶、丁波.社保基金監管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當代經濟科學,2007(5).

[29]陳工、賴偉文.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融資問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30]賈康、張曉雲、王敏、段學仲.關於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的研究[J].財貿經濟,2007(9).

[31]申曙光、彭浩然.中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問題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32]孫祁祥.空賬與轉軌成本——中國養老保險體製改革的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2001(5).

[33]孫祁祥、鄭偉.中國社會保障製度研究——社會保險改革與商業保險發展[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4]袁誌剛.養老保險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5]鍾仁耀.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6]鍾仁耀.社會保障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7]劉子蘭.養老金製度和養老基金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8]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養老保險卷)[M].人民出版社,2011.

[39]鄭秉文.建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體係的戰略思考[J].公共管理學報,2004(4).

[40]鄧大鬆.社會保險[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