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
痛經是婦科的常見病症之一。臨床以行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小腹疼痛及腰酸為主症,其主要病機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謂“不通則痛”。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的原因不外於外感與內傷兩大方麵,屬外感的如寒濕之邪侵襲,客於胞宮,血為寒凝,氣為濕滯,以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經血滯於胞宮而作痛;也有因平素體弱,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經行之後,血海空虛,胞脈失養,以致小腹作痛。
本病辨證,關鍵是要分辨疼痛的部位、性質和時間,並結合全身症狀進行綜合分析,以分別寒熱虛實。一般說來,經前、經期作痛者,多屬實證;經後作痛者,多屬虛證。疼痛拒按者,多屬實證;疼痛喜按者,多屬虛證。得熱減者,多屬寒證;喜涼惡熱者,多屬熱證。當然,臨床還須結合婦科檢查以助診斷,使辨證與辨病有機結合,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有利於提高療效。
方一
【組成】艾葉35克,食鹽12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溫洗腰腹部,每日1次。
【功用】溫經活血止痛。
【適應證】寒凝型痛經。
【說明】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痛等作用。
方二
【組成】白芥子、吳茱萸、丁香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下半身浸浴,每日1次。
【功用】溫經理氣止痛。
【適應證】寒凝氣滯型痛經。
【說明】方中自芥子溫經止痛,吳茱萸溫經理氣止痛,加之理氣暖腎的丁香,有溫經理氣止痛功效。
方三
【組成】香附、紅花各10克,雞血藤100克,牛膝9克,益母草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活血祛瘀,調經止痛。
【適應證】血瘀型痛經。
【說明】方中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紅花、益母草、牛膝、雞血藤活血祛瘀,通經。諸藥配伍達到活血祛瘀、調經止痛的效果。
方四
【組成】月季花30克,雞冠花10克,尋骨風15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活血調經,止痛。
【適應證】血瘀型痛經。
【說明】月季花溫通行滯,有活血調經之功,再配以活血止血之雞冠花和通絡止痛之尋骨風後,調經止痛作用更強。
方五
【組成】山楂、乳香、沒藥、穿山甲(代)、川樸、白芍、甘草、桂枝各10克,葛根3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加食醋50毫升,浸浴,每日1次。
【功用】調經止痛。
【適應證】各型痛經。
【說明】方中山楂活血化瘀,乳香、沒藥活血止痛;白芍養血收斂、柔肝止痛;穿山甲(代)活血通經;桂枝溫通血脈、散寒逐瘀;加之葛根解肌,川樸理氣燥濕,再佐以甘草補氣、緩急止痛,並調和諸藥,有調經止痛功效。
方六
【組成】香附、延胡索、桂枝、官桂、木香、紅花、川芎、丹參、生薑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理氣活血,調經止痛。
【適應證】氣滯血瘀型痛經。
【說明】方中以有“血中之氣藥、婦科之主帥”之稱的香附為主,理氣活血,調經止痛;配以紅花、川芎、丹參活血祛瘀;延胡索止痛,官桂、木香行氣;桂枝溫通血脈;生薑散寒。諸藥合用,起到理氣活血止痛功效,即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也。
方七
【組成】烏藥、砂仁、延胡索、香附、木香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疏肝理氣,止痛。
【適應證】肝鬱氣滯型痛經。
【說明】方中烏藥行氣散寒、止痛;砂仁溫中行氣;香附疏肝理氣、活血調經;木香行氣止痛;更配以有良好止痛效果的活血藥延胡索,有疏肝理氣、止痛功效。
方八
【組成】益母草、車前草各30克,茺蔚子、黃柏、牛膝、通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浸浴。
【功用】清熱利濕,調經止痛。
【適應證】濕熱型痛經。
【說明】益母草辛開苦泄,能活血祛瘀以通經,其果實茺蔚子甘寒,調經止痛功似益母草,加之清熱利濕的車前草、通草,清熱燥濕的黃柏等藥,從而起到清熱利濕、調經止痛的效果。
閉經
閉經是指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初潮,或已行經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前者稱原發性閉經,後者稱繼發性閉經。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失血、多產、勞倦、七情內傷,以及感受寒濕等引起。臨床可分氣血不足、肝腎虧損、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等類型,一般以虛證為多見。
氣血不足型,主症為月經由量少色淡漸至經閉,伴麵色蒼白,眩暈心悸,肢體麻木,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肝腎虧損型,主症為月經初潮較遲,行後又出現閉經,平時常感腰背酸疼,足膝無力,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若偏於陽虛者,伴見麵色淡白,畏寒怯冷,小便頻多,舌淡胖,脈沉遲無力;若偏於陰虛者,伴見身形瘦削,五心煩熱,口幹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氣滯血瘀型,主症為情緒急躁,腹脅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沉弦。痰濕內阻型,主症為月經閉止,帶下量多,形體肥胖,胸悶腹脹,食少神倦,苔膩脈滑。
方一
【組成】益母草50克,蠶砂適量。
【用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沸取汁,先溫洗小腹,再取蠶砂適量炒熱,布包熨小腹。
【功用】活血調經,祛瘀生新。
【適應證】閉經。
【說明】益母草有活血祛瘀之功,為婦科經產要藥,而蠶砂則有祛風除濕的作用。二藥合用,可治血瘀或痰濕型閉經。
方二
【組成】生地、當歸、赤芍、紅花、五靈脂、大黃、丹皮、茜草、木通各20克。
【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共煮,去渣取汁,淋洗臍下。每日1次,每次30分鍾,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活血,行氣通經。
【適應證】熱結血閉的實證閉經。
【說明】本方以紅花、大黃、五靈脂、木通活血化瘀,破血通經為主;輔以赤芍、丹皮、茜草清熱涼血,活血通經;佐以當歸、生地養血活血,使諸藥活血而不傷正,更佐以大黃泄熱逐瘀。如此配伍,血閉能破,熱結能開。
帶下病
帶下病是指帶下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者,常出現女性生殖器係統炎症性疾病。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脾腎功能失常,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所致。臨床辨證一般分虛實兩型,虛證為脾腎虛型:主症為帶下色自如涕,伴有頭暈乏力,麵色不華,飲食少進,腰酸無力,或下肢浮腫,舌淡苔薄膩,脈濡緩;虛寒型:主症為帶下清稀,淋漓不斷,少腹冷痛,伴有眩暈,腰酸如墜,足膝無力,舌淡苔薄,脈沉弱。實證為濕熱蘊結下焦型:主症為帶下色黃如膿樣,或黃白相兼,質多黏稠,氣味腥穢,伴有陰道瘙癢或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膩,脈滑數。
方一
【組成】鮮馬齒莧120克(或幹品60克),大蒜15克,黃柏30克。
【用法】馬齒莧去雜質洗淨,與大蒜、黃柏一並入鍋中,加水2000毫升,煎煮約10分鍾後,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令患者趁熱熏之,待水溫後,坐浴之。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適應證】帶下屬濕熱型者。
【說明】馬齒莧功擅清熱解毒,又可祛濕熱,破瘀血,黃柏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大蒜長於解毒殺蟲,與馬齒莧相合,清熱利濕解毒之功尤著,故治濕熱型帶下證頗為適宜。
方二
【組成】蒲公英30克,蛇床子、苦參、金銀花、連翹各20克,敗醬草35克,紫花地丁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後,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外陰、陰道。每晚熏洗1次,每劑連用3日。同時加服加味逍遙丸(中成藥),每服6克,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帶。
【適應證】細菌性陰道炎。
【說明】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草均有清熱解毒,消炎滅菌的作用;蛇床子、苦參、敗醬草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方三
【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土茯苓各15克,苦參12克,黃柏10克,川椒6克。
【用法】上藥布包水煎取汁,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陰部。每日2或3次,每次15分鍾。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苦參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輔以土茯苓、地膚子、黃柏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更佐以川椒逐寒利濕,殺蟲止癢。全方共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四
【組成】蒼術、百部、蛇床子、黃柏、苦參、連翹、明礬各6克,荊芥、土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水濃煎成250毫升,用灌腸器做陰道衝洗。每日1或2次,6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祛風,殺蟲。
【適應證】陰道炎、宮頸炎。
【說明】方中以苦參、蛇床子、百部、土槿皮為主,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輔以黃柏、蒼術清熱燥濕以解濕熱下注;佐以連翹清熱解毒;荊芥祛風勝濕;明礬收澀止帶。
方五
【組成】鮮石榴根皮50克,鮮桃樹葉、苦楝皮、生黃柏各30克,鮮桉樹葉25克,花椒20粒,冰片3克(後下)。
【用法】上藥水煎棄渣後加入冰片,趁熱先熏蒸,待水溫後外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適應證】陰道炎。
【說明】方中以鮮石榴根皮、鮮桃樹葉、苦楝皮、鮮桉樹葉為主,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其中石榴根皮還具有收斂止帶作用;佐以黃柏加強清熱燥濕;花椒逐寒濕、殺蟲;冰片消炎止痛。
方六
【組成】白花蛇舌草60~90克,冰片3克,黃柏、苦參、土槿皮各15克,蛇床子50克,花椒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5~1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再加入冰片溶於藥汁中,待溫後坐浴。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適應證】老年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以白花蛇舌草為主,清熱解毒利濕,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抗菌消炎作用明顯;輔以苦參、蛇床子、土槿皮、黃柏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佐以花椒逐寒濕殺蟲,冰片消炎止痛。
方七
【組成】白鮮皮、雞血藤、首烏、生地各30克,麻黃9克,紅花6克,仙靈脾15克。
【用法】上藥水煎過濾去渣,倒入盆內坐浴。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
【功用】養血生津,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陰道炎及外陰白斑。
【說明】白鮮皮清熱解毒,祛風燥濕;雞血藤、首烏、生地、紅花養血活血,潤燥止癢;仙靈脾溫腎益精;麻黃祛風勝濕。
方八
【組成】蛇床子50克,花椒1克,白礬5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湯留汁,洗浴陰部。每日2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重用蛇床子以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對滴蟲有抑殺作用;輔以花椒殺蟲止癢,白礬收斂止帶。
方九
【組成】蛇床子30克,野菊花15克,苦參12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湯過濾去渣,倒入盆內,趁熱熏洗陰部。每日1劑,每日洗2或3次。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野菊花性味苦辛微寒,能清熱解毒;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全方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
方十
【組成】蒲公英、黃柏、苦參、生大黃、紫槿皮各20克,生黃精30克,川椒15克。
【用法】將上藥煎30分鍾,趁熱熏蒸外陰,待溫度不燙手時,把一部分藥液倒入另一幹淨水盆中,用少量紗布纏在右手示指上,蘸藥水洗外陰、陰道。每晚熏洗1次。次日在藥渣中再對入水至半盆,熬開後繼續如上法使用。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本方以蒲公英、黃柏、大黃清熱解毒為主;輔以苦參、紫槿皮、川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更佐以黃精益陰潤燥。適用於熱毒較盛而兼見陰傷者。
方十一
【組成】土茯苓、苦參、苦楝根皮、百部、蛇床子、烏梅、川黃柏、地膚子、土槿皮、兒茶各等量。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加清水適量,煮沸5~1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反複擦洗外陰、陰道。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苦參、百部、苦楝根皮、土槿皮、蛇床子清熱解毒,除濕止癢;土茯苓、川黃柏清熱燥濕,解毒;佐以地膚子祛風勝濕,止癢;更用烏梅味酸收斂止帶,並改變陰道酸度,合兒茶清熱祛濕。
方十二
【組成】苦參、鶴虱、黃柏各30克,硼砂、冰片(後下)各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煮沸10~15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陰部,每次熏洗3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苦參、鶴虱、黃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輔以硼砂、冰片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方十三
【組成】蛇床子、防風、透骨草、苦參、川椒、蒺藜、黃柏、金銀花、槐花各10~16克。
【用法】上藥用水煎,取汁趁熱熏洗和坐浴外陰。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清熱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中以苦參、蛇床子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輔以白蒺藜、防風、透骨草祛風除濕;佐以黃柏、金銀花、槐花解毒涼血;少用川椒殺蟲止癢,能祛風除濕,清熱止帶。
方十四
【組成】吳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各30克,木香、丁香各15克。
【用法】上藥用紗布包好,加水1000毫升煮沸,取汁趁熱熏洗小腹患部,先熏後洗,並可坐浴。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溫陽行氣,燥濕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吳茱萸散寒除濕;丁香、木香行氣溫陽;杜仲補肝腎,固衝任;五味子秘精氣,收斂止帶。全方能通溫陽行氣,燥濕止帶。
方十五
【組成】烏梅、苦參、忍冬藤、鶴虱各30克,蒼術、白礬、蛇床子、雄黃、威靈仙、川黃柏、川椒、防風、白芷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文火煎沸5~1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蒸陰部,待不燙手時,再浸洗陰部。一般每晚熏洗1次,重者2次。
【功用】清熱除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方以苦參、忍冬藤、防風、威靈仙祛風除濕止癢;黃柏、蒼術、白芷、蛇床子、川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雄黃敗毒殺蟲;烏梅、白礬收斂止帶。
方十六
【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白頭翁、百部各15克,冰片(後下)、雄黃(後下)各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煮沸5~10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外陰、陰道。每次熏洗30分鍾,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適應證】帶下病(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苦參、蛇床子、白頭翁、百部都有抗滴蟲作用,故被本方列為主藥,起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雄黃亦能解毒、殺蟲,更佐以冰片解毒生肌。
方十七
【組成】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百部、川椒各15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3000毫升,煎沸5~10分鍾去渣(藥渣備作第2次用,因1劑藥可用2次),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每次熏洗15~20分鍾。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用苦參、蛇床子、野菊花、百部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土茯苓祛濕解毒;川椒殺蟲止癢。
方十八
【組成】柴胡12克,陳皮、鴉膽子、炒荊芥穗各10克,黨參、山藥、薏苡仁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加水400毫升煎服,早晚各服150~200毫升。晚睡前再加水2000毫升濃煎,坐浴熏洗,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刺激食物。
【功用】疏肝健脾,除濕止帶。
【適應證】帶下病。
【說明】方中柴胡、陳皮疏肝理氣行氣;黨參、山藥健脾益氣除濕;薏苡仁利濕清熱,炒荊芥穗收斂止帶;鴉膽子清熱燥濕,殺蟲解毒。諸藥合用,有疏肝解鬱、健脾益氣除濕功效。
方十九
【組成】狼牙(仙鶴草根芽)300克。
【用法】將上藥洗淨,曬幹剪碎,用6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合並2次煎劑,過濾,裝入瓶中,每次50毫升灌入陰道衝洗。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臨床實踐證明,狼牙不僅能殺滅滴蟲,而且還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是滴蟲性陰道炎的首選藥。
方二十
【組成】功勞葉、生大黃、苦參、土槿皮、土茯苓、蛇床子各25克,雄黃1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煎取汁,先熏洗外陰10分鍾,後坐浴3分鍾,每日1劑,每日洗2或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真菌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苦參、蛇床子、土槿皮、土茯苓祛風燥濕,殺蟲止癢;雄黃解毒殺蟲,功勞葉、大黃清熱燥濕解毒。諸藥配伍,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功效。
方二十一
【組成】蛇床子、苦參各35克,白頭翁、仙鶴草、烏梅各20克。
【用法】上藥煎湯取汁,先用蒸氣熏外陰,待水溫適中時再用藥液坐浴,並清洗陰道。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滴蟲性陰道炎。
【說明】方中蛇床子、苦參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白頭翁、仙鶴草可直接殺滅陰道滴蟲;烏梅味酸,亦具有殺蟲作用。
妊娠水腫
妊娠水腫是指妊娠6個月以後麵部及肢體腫脹,又稱為“子腫”。如在妊娠6個月以後,隻是足部水腫,無其他自覺症狀者,此為妊娠常有的現象,可不必治療,待分娩後則自愈。其病因病機多因脾胃素虛,孕後又因飲食不節,或貪食生冷,以致使脾陽不振,運化失常,水濕不化,濕濁泛溢於肌膚而成。亦有因憂鬱忿怒,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孕後胎體漸長,有礙氣機升降,兩因相感而發為腫脹。故治療以健脾、理氣、利水為法。
方一
【組成】甘鬆100~30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數分鍾,將藥液倒入盆內,待藥溫40℃時擦洗患處。每日洗1或2次,每劑可洗2~3次。
【功用】健脾利濕。
【適應證】雙足水腫者。
【說明】甘鬆,性味甘溫,入脾、胃經,治腳氣膝浮,其機製在於醒脾健胃,理氣行滯,脾胃健旺則土能製水,且理氣行滯,氣順水消。適用於脾濕氣滯之子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