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其他生物反應調節劑如TNF、IFN-γ、GM-CSF、IL-1、共刺激分子B7、BCD及左旋咪唑等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尚在試驗中,目前無法評價療效。
8.生物化學藥物治療生物化學藥物治療是指利用生物反應調節劑與化學藥物治療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在化學藥物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生物反應調節劑。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化學藥物治療藥物與細胞因子聯合組成的生物化學藥物治療。試用生物化學藥物治療方法治療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是基於:①盡管有包括手術和放射治療等許多治療方法可用於晚期惡性黑色素瘤,但是多數中位存活時間6~8個月,轉移後1年存活10%~20%,5年存活
50%),而且有較高的CR率。 Thompson等最近報告了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腫瘤內科32例轉移性黑色素瘤病人門診的生物化學藥物治療的結果。他們的方法如下: BCNU150mg/m2靜脈滴注,第1天,每6~8周重複;DTIC660mg/m2靜脈滴注,第1天;PDD75mg/m2靜脈滴注,第1天;IL-23MIU/m2皮下注射,第3~第9天;IFN-α3MIU/m2皮下注射,第3天,9MIU/m2皮下注射,第5、第7、第9天;TAM40mg2次/d,第1~第3天;20mg1次/d,第3~第21天。以上每21~28天重複,每治療2周期後評價療效。持續2次PR或CR者再給IFNα5MIU/m2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1年。作者報告PR43%,包括CR13%,另有MR7%。治療有效的轉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結、軟組織、肝髒、骨、腎上腺和皮下組織。毒性反應可耐受,無治療相關死亡。 近年來生物化學藥物治療對黑色素瘤的療效令人鼓舞,PR52%~62%。 最近,美國M.D.Anderson腫瘤中心報告了惡性黑色素瘤應用生物化學藥物治療的最新結果,具體方法如下(以下每21天重複)。 PDD20mg/m2靜脈滴注,第1~第4天;VLB1.6mg/m2靜脈滴注,第1~第4天;DTIC800mg/m2靜脈滴注,第1天;IFN-α5MIU/m2深部肌內注射,第1~第5天;IL-29MIU/m2持續靜脈滴注,第1~第4天。 他們將205例病人隨機分為4組:①單純化學藥物治療組(PDD/VLB/DTIC)。②化學藥物治療6周改為生物治療(IFN/IL2)6周的交替給藥組。③化學藥物治療和生物治療序貫給藥 組[第1周給化學藥物治療藥物,第2周給IFN(IL-2)]。④化學藥物治療和生物治療同時給藥組。結果4組的PR分別為40%、33%、58%和62%,CR率分別為4%、5%、21%和21%。後兩組的CR病人各有50%以上持續無病存活2~3年,見表105。 綜上所述,用於惡性黑色素瘤病人的生物化學藥物治療方案安全有效,約10%的病人可獲長期無病存活;對侵及內髒、有大腫塊、預後非常差的複治性黑色素瘤病人也有較好療效。然而,目前惡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化學藥物治療方法尚受一些因素的限製:如IL2靜脈給藥療效較好,但是毒性反應較重,且需較高花費;低劑量IL2很少引起低血壓及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但是低劑量的IL2的抗腫瘤活性尚不十分清楚。另外,由於IFN加重聯合化學藥物治療的骨髓抑製毒性,需要及時調整方案劑量;IFN與IL2之間可見部分毒性反應重疊,亦需引起注意。盡管存在上述問題,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證實生物化學藥物治療可明顯改善惡性黑色素瘤病人的長期存活;生物化學藥物治療的療效和總的中位存活時間明顯高於聯合化學藥物治療,這些均有待於更多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 (四)中醫中藥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目前仍是一種難以根治的腫瘤,中醫辨治有它的可取之處。惡性黑色素瘤乃本虛標實之病。從眾多病人的臨床表現來看,應抓住以下幾種證型,進行辨證施治。 1.血瘀氣滯 證候:腫塊烏黑,甚或疼痛,伴有鬱悶不舒,或有脹痛、串痛,或有肌膚甲錯。舌質暗紅,舌苔薄白;或舌邊尖有瘀斑瘀點,舌腹靜脈怒張;或伸舌初為淡紅,但4~5秒鍾內即轉紫暗。脈細澀,或弦細。 治法:活血行氣,化瘀通絡。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天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當歸、赤芍、川芎、三七、穿山甲、威靈仙各10g,丹參30g,桃仁、紅花、水蛭、蟲各6g,生地、香附、陳皮各12g。 若鬱悶、脹痛甚者,可加柴胡6g,鬱金12g,玄胡、枳殼各10g,若腫塊烏黑、定痛不移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各10g,麝香1g,蒲黃12g。 2.瘀毒熾盛 證候:腫塊烏黑,或焮紅,或潰爛流膿血汁,或散漫一片,流汙黃水,疼痛。伴心煩難寐,口幹口苦,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甚或紅絳,舌苔黃幹,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癥消癀(癥痛康),每次1g,每天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犀黃丸化裁。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各30g,野菊花60g,紫背天葵20g,黃連、山梔各15g,牛黃、製乳香、製沒藥、生大黃各10g,麝香1g。 濕毒偏盛,流汙黃水,舌苔膩者,加薏苡仁30g,金錢草、車前草各15g;若腫塊疼痛劇烈,潰爛流血不止者,加雲南白藥外敷,並於湯劑中酌加白茅根30g,旱蓮草、仙鶴草各20g,蒲黃、靈脂各10g。 3.氣血雙虧 證候: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汗出,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或於腫瘤行手術切除、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之後,體虛正虧,精神委頓。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軟。 治法:益氣養血,扶正培本。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 方藥:八珍湯加味。人參、白術、茯苓、白芍各10g,當歸、熟地各12g,川芎、木香、炙甘草各6g,黃芪、紫河車各30g,製首烏15g。 若兼瘀毒未盡者,可加用山豆根、山慈姑各15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g;若兼見腹脹納少、消瘦、便溏者,可加用陳皮、半夏各10g,炒三仙12g,砂仁6g。 4.腎氣虧損 證候:老年體虛或孕期病人,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夜尿尤頻,或餘瀝不盡,或伴頭暈耳鳴,或滑遺早泄,或帶下清冷,或孕婦膝脛酸軟,腰眼空痛。舌質嫩紅,舌苔薄白,脈軟,尺弱。 治法:益氣補腎、壯腰強身。 處方: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5粒,每天4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天3次。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熟地、山藥、山茱萸、桑螵蛸、覆盆子、枸杞子各15g,茯苓、澤瀉各10g,丹皮6g,杜仲、川斷各12g,桑椹30g。 若形寒肢冷,頭暈耳鳴,陽痿或不孕,即偏腎陽虛者,可加用製附子6g,肉桂3g,淫羊藿12g,冬蟲夏草15g;若頭昏健忘,五心煩熱,心煩不寐,口幹咽燥,或遺精,或崩漏,即偏腎陰虛者,可加用麥冬、玉竹各12g,沙參、女貞子各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