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於亂世,韜光養晦(1 / 3)

李隆基出生時,正是唐王朝處於動蕩的時期。李隆基六歲時,武則天篡唐建周。之後的時間裏,李隆基在成長中學會了韜光養晦,他胸懷大誌,一心恢複唐室。在時機成熟之時,他果斷地發動兵變,最終鏟除韋氏。在登上帝位之後,誅殺太平公主。其中情形險象環生,驚心動魄。

垂拱元年八月五月(685年9月8日)的一天,一個男嬰終於呱呱墜地,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生於多事之秋,由於日後的偉績,某些史家稱他為生當撥亂之主。這不免有些牽強附會。就當時而言,他的出生不過是宗室多了個成員而已。他既無嫡長名分,也沒有一個政治集團非他參與不可。今後命運如何,不僅難以預料,而且也無人為此耗神。不過,養尊處優的宮廷生活,血雨腥風的政治氛圍,給他的一生帶來難以擺脫的影響。

當李隆基兩歲時,得到的爵位是楚王,雖不能加強父親的交際地位,但對他本人卻非徒具形式,從普通的宗室成員,升為親王,榮譽和身價都提高。

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是女皇武則天的小兒子。本來,李旦是沒有當皇帝的資格的。李旦本人對於當不當皇帝,也看得很淡漠。弘道元年(683年)冬,唐高宗逝世後,李顯就當上了皇帝,即唐中宗。但是,實際執掌朝政的太後武則天,對中宗執政後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所以,中宗隻當了兩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實際上是把他幽禁了起來。在這種形勢下,豫王李旦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也就是唐睿宗。睿宗雖然名義上是皇帝,實際政務卻都由他的母親武太後處理。太後甚至不讓他上朝,而臨朝聽政。

唐睿宗一生有六個兒子。老大名叫成器,是劉皇後所生,睿宗即位之初,成器就被立為太子。老二名叫成義,是掖庭宮人柳氏所生。李隆基排行老三。老四名叫隆範,是崔孺人所生。老五名叫隆業,是王德妃所生。最小的名叫隆悌,是宮女所生,早年夭折。

到李隆基六歲時,皇宮裏發生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登基,宣布將唐朝改為周朝,降睿宗為太子。由於唐睿宗不再是傀儡皇帝,睿宗的兒子也就不再是皇子。太子李成器沒有了太子的名義,和李隆基及其他兄弟一道,統統被改稱“皇孫”。幼小的李隆基,在他還不大懂事的情況下,就被卷入了政治鬥爭,目睹了官場宮廷的一幕幕悲喜劇。

武則天聽政餘暇,常召皇孫們到膝下遊嬉,以此享受天倫之樂。小隆基在這種場合受到祖母的注意和賞識。有一次,她把玉製的器具陳列在殿堂上,讓皇孫們任意選擇,花團錦簇的孩子們,個個你取我拿,毫不謙讓,唯小隆基端坐不動。這不禁使武則天大為驚奇。小隆基似乎有誌向,祖母對他產生了偏愛。

有關李隆基青少年時期的情況,史書記載不多。但是,他的聰明伶俐,則是眾口一詞的。朱人編撰的《冊府元龜》稱,“玄宗生而聰明睿哲”。其祖母武則天,對他還是十分寵愛的。天授二年(691年),李隆基不過七歲,“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玄宗)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李隆基責罵道:“吾家朝堂,幹汝何事?敢迫吾騎從!”武則天得知後,“特加寵異之”。然而,武則天下了道命令,收回小隆基開府的資格,以此讓他懂一些利害一學一點規矩。女皇對皇孫的慈愛,僅限於生活上的優待,而決不允許他們過問政治。

李隆基的氣質,在劇烈動蕩的宮廷中逐漸形成。聰穎的小隆基有點早熟,在皇孫們中算得上是鶴立雞群。因為祖母的厚愛,剛滿七歲的李隆基就被恩準開府置官屬。在周圍人物的影響下,唐的國號被廢之事讓漸知人事的他心中有所不滿。礙於倫理道德,他對祖母是相當尊敬的,但同武氏專權人物接觸時,卻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心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作為皇子,李隆基兄弟五人雖然已經封王,但依然住在皇宮裏。現在作為皇孫,本來住在皇宮裏的李隆基與他的兄弟們隻有“出閣”。所謂“出閣”,本來是指封為藩王的皇子皇孫到封地就藩。但李隆基他們的出閣,卻不是到所分封的王國就藩,他們的出閣,隻是出宮,在東都洛陽“開府置官屬”。從此,李隆基開始接觸到了社會。

小隆基對祖母的感情是複雜的,各種成分摻雜在一起。作為小輩,他對祖母的眷愛之情非常感激,對她高超的政治手段相當欽服。但是,祖母的篡位,對武氏宗室的高壓政策,非常懼怕和怨恨。此外,一場飛來橫禍又激起了他對武則天的仇恨。他的母親和大哥的母親受奴婢告發,被不分青紅皂白地秘密處死,連屍骨也不知下落,年方九歲的小隆基對此恨刻骨銘心。

按照封建禮製,皇子封為親王,皇孫則封為郡王。睿宗不當皇帝,李隆基兄弟也由皇子變為皇孫,其封王隨之降了等級。李成器本為太子,現在降為壽春郡王;李成義本為恒王,現在降為衡陽郡王;李隆基本為楚王,現在降為臨淄郡王;李隆範率為衛工,現在降為巴睦郡王;李隆業本為趙王,現在降為中山郡王。為了更好地控製這些皇孫們,武則天又改變了讓他們“出閣”開府的做法,仍舊“人閣”,也就是放在宮中,置於女皇的嚴密監督之下,史稱“幽閉”。在武則天當皇帝期間,武氏家族和李唐宗室在繼嗣問題上爭鬥不已,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作為皇嗣,處於鬥爭的漩渦中心。他在政治上的沉浮,直接影響著李隆基兄弟的榮辱變遷,不可避免地在李隆基年幼的心靈裏打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