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其他篇(8)(1 / 3)

地方史誌工作2004年力度很大,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調整了新的編委會組成人員,甘肅省政府召開了地方史誌工作會議,總結了首輪修誌工作經驗,安排了首輪省誌的掃尾工作,正式啟動了第二輪續修工作,印發了第二輪修誌工作規劃和編纂方案。

科協工作圍繞經濟建設,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科技谘詢等活動,主辦的2004學術年會,收到學術論文1276篇,創下了最高紀錄。甘肅行政學院全年共開辦各類培訓班16個,培訓人數850人,完成了省上下達的培訓任務。

(五)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科教文衛口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麵:一是發展總量不足。甘肅省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總體是滯後的,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需求,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有待加強。比較突出的是:還有23個縣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校舍危舊改造任務依然艱巨,優質高中少。醫院普遍存在設備老化、陳舊,房屋破舊的情況,農村的情況更差。文化、體育等設施不足,技術手段落後,都不能令群眾滿意。

二是投入缺口很大。近年來,盡管各級政府、發改和財政部門都想了許多辦法,投入逐年增大,但事業發展所需資金的缺口很難一下子滿足。一方麵是計劃和財政投資主渠道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麵是多渠道籌資不暢的問題。也還存在不能集中財力辦大事和有限資金合理分配使用的問題。一些事業單位資金使用上,人力成本與事業再發展成本的比例不協調。一些承擔社會責任的全額事業單位又因為資金不足連正常的津貼都不能保證,造成事業單位之間分配上的不公。

三是熱點問題依然突出。2004年,各種新聞媒體對科教文衛口曝光了不少問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也引起了中央領導和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如亂收費、安全事故、醫德醫風等。治理力度和管理措施也不到位,學校育人環境也不寬鬆,“掃黃”、“打非”任務艱巨,“黑網吧”依然存在。這些問題既有客觀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觀方麵責任和管理的問題。

四是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當前科教文衛口改革的總體形勢是好的,取得的成績也是喜人的,但還存在著一些亟待完善和深化的問題。科技、教育、衛生、文化、廣電等方麵都有許多改革的新舉措,但在實施中改革政策的落實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改革的認識,繼續深化改革;有些單位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盡快製訂改革方案,加快改革步伐;在改革中出現的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也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五是轉變職能的問題。科教文衛口擔負著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對此,有些單位研究不夠,還習慣於計劃經濟條件的管理模式,一些該交給市場和中介的職能沒有交出去。

麵向社會的監管功能行政不到位,群眾還有不滿意的地方。政府的服務職能還做得不夠,辦事效率低、推諉扯皮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轉變職能、加強社會監管、強化服務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2005年工作的思路、重點和主要措施

(一)工作思路和政府著力抓的重點工作

2005年科教文衛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深化改革,強化管理,抓項目,促發展,推動各項事業的不斷進步,全麵完成“十五”規劃的各項任務。要圍繞發展做文章,一方麵要積極爭取從中央到地方的多渠道投入,進一步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把科教文衛事業做強做大。另一方麵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科教文衛與經濟的結合,促進科教文衛為經濟建設服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於今年各部門的具體工作,在前一階段調研時各單位都做了彙報,我們也交換了意見。各單位提出的重點工作,省政府也讚同,都支持。下麵我講的這些工作是2005年省政府要著力抓好的重點工作。

——教育

1.實施好“兩基”攻堅,組織實施好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加強對“普九”縣的督導檢查,確保西和縣、臨夏縣、合作市、臨潭縣按標準實現“普九”目標。認真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的兩費減免工作,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就學,認真落實義務教育“一費製”規定,加大財政轉移支付。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要麵向市場和社會辦職業教育,指導市級政府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調整專業結構。要采取更加靈活的形式,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引導調整好普通高中和中職結構比例。重視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努力建設一支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3.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發展,適度擴大高校辦學規模。要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建設擺在首位,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和地域特色設置專業。嚴格高校招生管理,實行陽光招生,規範招生收費,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做好高校困難生的助學貸款。加強高校項目和財務管理。積極擴大研究生招生數量,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