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八:近現代音樂專題研究4(2 / 3)

這台Max專場音樂會的作品在音樂的可聽性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其一,有以單純的樂音作為音樂素材的作品。使用比較集中的樂音素材創作,可以在突出Max係統強大的程序控製能力、聲音生成和實時處理能力的同時,強調音樂的感染力。如馮金碩的《衍生》和趙曉雨的《綻放》,作品以五聲性的音調為發展動機,層層遞進,通過音響效果的不斷變化使音樂富有感情變化色彩,從音樂的表現方式到音樂意境的刻畫都能夠引人入勝。其二,有做到樂音與噪音相平衡的作品。雖說電子音樂將所有聲音作為音樂表現的素材,然而,當同時使用樂音和噪音兩種聲音素材創作時,如何處理調性、和聲等傳統音樂表現要素與電子音樂特殊的和聲、節奏等織體問題,成為創作出具有雅俗共賞特征的電子音樂作品的難關。如周佼佼的《變陣》和米文博的《無主之城》將噪音素材和樂音素材分別分配在音樂的背景和前景之中,並通過樂音材料和噪音材料的分層、過渡等處理,配合前景與背景的交換處理,使音樂音響既悅耳動聽,又富有專業實驗電子音樂的神秘感,給人以新媒體音樂藝術獨有的感動。其三,有體現傳統音樂思維和傳統樂器演奏技法回歸的作品。現代音樂在解構傳統音樂語言的同時,在傳統樂器上不斷尋求新的演奏技法,探索非常規的演奏方法,來挖掘獨特的音色特征。一方麵,在音樂藝術的創新上確實取得了巨大成果,產生了不少優秀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麵,一些極端的做法使音樂失去可聽性的同時,失去了廣大聽眾。於是,不少作曲家又回過頭來冷靜地重新思考傳統音樂思維的回歸問題,並付諸創作實踐。這台Max專場音樂會的作品在傳統音樂思維的回歸上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有一半以上的作品使用了傳統樂器的常規演奏技法表現音樂,與電子音樂手法相結合,既有強烈的現代音樂氣息,又有鮮明的傳統音樂特征。

另外,這台Max專場音樂會的作品在音樂的可聽性方麵,還表現在現場演奏員與電子音樂音響、計算機操作員與Max軟硬件係統的互動性上。當然,Jitter程序視頻的加入也是加強作品表現力的重要因素,以視覺刺激加深了音樂作品的可聽性,如周佼佼的《變陣》和張晨的《禪》都是有視頻影像表現的作品。

三、突出作品的個性特征

藝術創作最講究的是對作品個性特征的塑造,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同樣,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應當有獨立的性格特征和具有個性化語言特征的創意,如果沒有獨立的性格特征和個性化的創意,音樂作品就成為技術的堆砌而失去生命力。以序列音樂為例,在打破傳統調性音樂原則的同時,因製造了一個新的原則和體係,讓作曲局限於新的技術範圍內從而產生了作品風格上的雷同,且過於機械、僵化和偏於形式,最終於上個世紀70年代衰落。作為基於同一技術平台的“變陣2007”音樂會作品,雖然運用了相同的技術手段,使用了相同的軟硬件設備,但由於每部作品有著個性化很強的創意,因而,每部作品也具有相對獨立的性格特征。

這台Max專場音樂會的每部作品都有個性突出的特征。第一部作品是張睿博通過編程充分展示Max強大的互動性和實時性的《一人合唱團》,作品利用Max程序設計出的聲音分配與鍵盤響應功能再現了傳統混聲合唱的音樂效果,作品創意新穎、輕鬆幽默,伴隨著爵士風格的即興演奏,有一點達達主義的傾向。第二部作品是周佼佼采用Max聲音合成技術與非常規樂器相結合所表現的《變陣》,作品將現場演奏的水聲與人聲歌唱音調引發的粒子合成聲音相呼應,配合預製的長線條合成音響與點狀打擊樂音響背景,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音畫長卷,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第三部作品是張晨釆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與計算機音樂係統形成交互式表現的《禪》,作品將現場演奏古箏的聲音與Max處理後的效果聲相重疊,產生了更豐富、更有立體空間感的音響效果,借助Jitter程序視頻刻畫了幽靜而深邃的音樂意境。第四部作品是米文博將專業實驗性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的《無主之城》,作品比較成功地將電子音樂通過緊張度變化表現的特殊節奏與流行音樂鮮明的節奏融為一體,創造了多個聲道、多重空間的音響效果,這種做法或許是專業化電子音樂走向大眾化的一個途徑。第五部作品是趙曉雨運用明確調性表現活潑愉快情緒的《綻放》,這是一部現代電子音樂與傳統作曲技法相結合的作品,通過多種調性的對置和疊置等手法,創造了新穎而現代、熟悉而典雅的音響世界。第六部作品是馮金碩采用音級集合理論與計算機自動作曲相配合的《衍生》,作品在開發Max內在潛力的基礎上,利用Max編程、運算和音程函量算法生成、處理與合成聲音功能,突出作品的技術性特征,同時又賦予豐富的音樂表現意義。第七部作品是李秋筱運用音色對比來實現電子音樂空間概念的《笛聲》,作品通過現場原聲樂器與電子音樂預製聲音的對比、原聲樂器不同演奏法與電子音樂不同聲音變形的對比,較為有效地實現了借助音色變化表現音樂的目的。第八部作品是高韻翔采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與計算機音樂係統形成交互式表現的《夜靜思》,由於作品單純使用了琵琶獨奏和Max的實時處理功能,從而更加強調了音樂的互動性,配合五聲性音調發展的音響線條,給人以古樸而典雅的感覺。

雖說Max在中國現代電子音樂發展中起步比較晚,但用於電子音樂教學和創作實踐的起點比較高。2007年北京國際現代音樂節隆重推出的“變陣2007”Max專場音樂會,盡管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因素,譬如個別作品的混響調製不夠到位、個別作品結構不夠完整等遺憾,但總體效果是好的,讓人們感受到了采用Max/MSP/Jitter計算機編程創作音樂的互動性特征和強烈的時代性特征。在此,希望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充分利用中國電子音樂的龍頭地位,不斷引進國外電子音樂的先進技術,引領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潮流。同時,也希望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繼續發揮世界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不斷融合不同風格的電子音樂,倡導多元文化的交流。

(原載《人民音樂》2008年第5期)

多媒體歌劇《趣味之旅》向傳統挑戰

在“2007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閉幕式音樂會上,演出了一台別具特色的葡萄牙多媒體歌劇《趣味之旅》,成為本屆電子音樂節14場異彩紛呈的電子音樂會中的一朵奇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褒貶不一的評價給人們提出了一個需要深刻反思的藝術問題。

《趣味之旅》由享譽國際音樂界的葡萄牙米索音樂中心(Miso Studio)承擔技術開發,由作曲家、打擊樂家、詩人和即興演奏家米格爾?阿茲米(Miguel Azguime)完成創意、劇本、作曲並表演,保拉?阿茲米(Paula Azguime)為視頻導演,安德烈?巴特茲基(Andre Bartetzki)為現場視頻設計和處理,坡休?曼迪羅(Perseu Mandillo)為現場視頻攝影。米格爾?阿茲米以作品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而聞名,他的音樂作品經常以融合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為特征,在音樂創作和表演方麵,不僅贏得了世界各地的好評,而且還獲得了EMS音樂作品大獎。《趣味之旅》是一部包括現代電子音樂、多媒體、戲劇設計與音樂概念在內的綜合性藝術作品,體現了米格爾?阿茲米在電子音樂創作、戲劇腳本設計、音樂概念思維和音樂戲劇表演等方麵的融合能力,以及超越了傳統戲劇和音樂概念的創新精神。

《趣味之旅》基於Max/MSP/Jitter計算機軟件平台創作而成。Max是一個強大的圖形化音樂程序編輯係統,集軟硬件實時控製、音頻和視頻一體化現場分層處理、預製程序提供實時效果處理和實時聲音變形等功能於一身,通過許多相關patch對效果器、合成器等不同設備的調控,結合現場原聲的互動式實時表演而完成作品的演繹過程。《趣味之旅》的核心技術是音頻、視頻、表演動作、戲劇舞台與劇場之間的互動,將音頻和視頻經過實時處理,配合預製的電子音樂和現場人聲、詩歌、動作、音樂以及繪畫,形成了不同感官上的多重刺激。其中,音頻通過總調音台的三路信號輸入和八路信號輸出,與Max預製程序展開互動;現場視頻攝影與三台計算機上的Jitter視頻處理程序形成互動;作為視覺形象的表演動作與現場音響效果構成互動;戲劇舞台與劇場環境的交互式關係,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互動,如歌劇開場部分是所有觀眾聚集在劇場外等舞台表演開始後才相繼入場,看到的是現場采集的表演者的眼睛被放大和處理後的效果,意味著觀眾在觀看戲劇舞台的同時,也被戲劇舞台所注視。

傳統歌劇中的舞台人物形象在這裏用聲音、圖像和視頻、舞台和劇場以及觀念等因素取而代之;傳統歌劇中的宣敘調、詠歎調在這裏由舌顫音、鼻音、氣笑聲、唇振音、口腔氣流聲以及在鐵桶中說話等聲音與聲音的變形處理音響取而代之;傳統歌劇中的戲劇性矛盾衝突在這裏由音頻與視頻交互式變化而引起的情感反映取而代之。因此,盡管《趣味之旅》從頭至尾隻有一位演員表演,實現了富有挑戰性的音樂與戲劇的結合,沒有了傳統意義上歌劇的形式,但傳統歌劇的組成要素還是有所保留,有一定的傳承關係。

《趣味之旅》借助電子影音手段,通過米格爾?阿茲米非常激烈的舞台表演,把語言、聲音、手勢、場麵和肢體語言結合起來,用瘋狂、驚訝和興奮的行為將觀眾引入無限的想象之中。整個作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演員與投影視頻的表演,表現了“將舞台自身呈現在舞台上”的概念,極具哲理性;第二部分將手勢作為樂器和音樂的引申,通過各種手勢的表現與展開方式,刻畫了作者對探求藝術表現的思考和情緒;第三部分將隻有語音意義的詞和視頻化的詞結合起來,利用聲音、光線、形體和運動對詞語進行演繹,盡管全部使用英語和法語的詞語,但這些詞語自身沒有意義,而真正的意義在於語音所表達的情緒。作品的高潮在第三部分,通過對詞語的分解、排列,隨著時間的推移,聲音逐漸變得強烈,表現了藝術家尋求自己形象的過程到了瘋狂的狀態,或許,藝術與真正的病狂隻差一步之遙。

米格爾?阿茲米把對藝術和非理性的思考寄托在歌劇《趣味之旅》的創作之中,其創作理念集中體現在聲音的追求、綜合藝術形式和音樂概念三個方麵。其一,在對聲音的追求上,作品將現場原聲通過不同手法的處理和變形後與預製的電子音樂相結合,而現場原聲是將說話的唇齒音、爆破音等噪音因素作為主要聲音素材實時生成音頻,在多聲道電子音樂的音響空間中發揮音樂的表現功能,“聲音像穿過了時空、影像在多屏幕上被播放出來與音量和空間相配”(2007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節目單介紹)。從這個意義上講,《趣味之旅》作為劇場聲音藝術是對現代電子音樂創作的拓展和引申。其二,在綜合藝術形式設計方麵,作品運用攝像係統、拾音係統、計算機係統以及踏板和各種感應器將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形體藝術、影像藝術以及舞台設計與表演等新媒體藝術融為一體,通過多種藝術語言表現藝術家的創意。從這個意義上講,《趣味之旅》作為綜合藝術形式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驗音樂的大膽嚐試。其三,在音樂概念方麵,作品以詩歌的思維和音樂的邏輯完成了歌劇的創作,將抒情性、概括性和抽象化、感性化的創作理念貫穿在整個歌劇作品之中,因此,作品就沒有了故事情節。從這個意義上講,《趣味之旅》作為聲音的詩歌藝術形式是對傳統歌劇形式的解構。

如果說米格爾?阿茲米的《趣味之旅》過於抽象、過於前衛,那麼,巴赫等曆史上諸多音樂大師又何嚐不是那個時代前衛音樂的弄潮者呢!

主要參考文獻

1.[奧]勳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德]保羅?欣德米特.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俄]李姆斯基-科薩科夫.和聲學實用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5

4.[俄]李姆斯基-科薩科夫.管弦樂法原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5.[蘇]斯波索賓等.曲式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

6.[蘇]斯波索賓等.和聲學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7.[英]普勞特.應用曲體學[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6

8.[英]普勞特.和聲學理論與實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

9.[美]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10.[匈]魏納?萊奧.器樂曲式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11.[美]該丘斯.大型曲式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12.[美]該丘斯.應用對位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13.[美]卡爾?伽特納.作曲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14.[蘇]瑪采爾.旋律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

15.[美]辟斯頓.和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