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IDI音樂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
以個體化的音樂製作為特征的MIDI音樂,寫作與音響的實時性和可反複編輯性是與傳統樂隊寫作方式相區別的主要因素。隨著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不斷發展,MIDI製作技術也迅速發展起來,MIDI製作的功能不斷強大,可反複編輯能力極大地提升,創作手段更加快捷,操作更加簡便,甚至不用寫作樂譜即可進行音樂創作、音響編輯。MIDI製作技術的發展一方麵促進了音樂的商業化進程,另一方麵使得音樂創作實踐,特別是樂隊作品的實踐活動走向千家萬戶,促進了音樂的大眾化發展,同時,使得樂隊作品創作趨向缺少個性特征的程式化,如打擊樂器的節奏聲部、電貝司、電吉他和Pad等聲部在多種風格音樂作品中的普遍運用,必要時利用自動伴奏軟件、半自動組織樂隊、半自動配器等,結果是導致出現了一些缺少整體結構布局的音樂織體寫作,和聲功能和色彩作用不清、和弦序進亂無章法、聲部連接自由無序,與人們的聽覺審美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雖然當前從事MIDI製作的人員很多,作品也不少,但藝術性強、富有個性、被人們普遍喜愛的作品卻並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來製作音樂音響的技術與體現音樂審美規律的藝術思維、藝術表現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在音樂中,技術固然重要,但不夠藝術的技術是蒼白無力的。
MIDI音樂製作所需的技術一方麵包括係統構建、編程和編輯等計算機操作技術,另一方麵包括音樂構思、樂器編配和多聲部寫作技術。如果僅僅擁有強大的音序軟件操作、調用插件、控製設備、編輯和修改音色以及編程等編輯技術,而不強調音樂本體特征和音樂自身的表現規律,對於具有多聲部、多音色的樂隊作品這種音樂形式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無論何種體裁,何種形式的音樂,其產生與人的思想感情密不可分,是人心靈深處情感體驗的流露,是人的主觀意向活動的產物。一部作品的完成需要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精細的藝術構思,以成熟的藝術心理定式為基礎,運用各種音樂語言要素和多種音樂表現手法來塑造音樂形象。一部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藝術性強的音樂作品要具有藝術的形式、藝術的內容和藝術的表現手法。因此,MIDI音樂製作過程中的技術操作和藝術表現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是同一事物不能分割的不同側麵。因此傳統配器觀念則顯得格外重要,隻有通過藝術的設計和編配,才能獲得藝術的表現和效果,而它需要深厚的作曲理論知識和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作為支撐。如果在熟練掌握操作、製作技術的基礎上,又具備了和聲、複調等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那麼,商業化進程中的大眾化音樂製作必將會衝破程式化的約束,邁向藝術的殿堂。
二、運用傳統配器法提高MIDI音樂的藝術表現力
傳統配器法是主要研究各類樂隊編製、各種樂器形製、樂器發音特征和演奏技巧、樂器在樂隊中的運用,分析研究樂隊織體層次中旋律、和聲、低音以及布局等的寫作技術與法則。其中組建樂隊、選擇樂隊編製的類型,是體現藝術形式的過程;織體層次的編配與布局、樂器的組合與運用等配器方法,是強調藝術表現手段的具體方法;而對音樂作品題材的選取、樂思的整理,則是反映藝術內容的重要因素。如此看來,傳統配器是一項技術和藝術高度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聯係的綜合性很強的作曲技法科目。將傳統配器理論和技法應用於MIDI音樂製作中,無疑是提高MIDI音樂藝術表現力的有效途徑。如許多藝術性較強的MIDI音樂,大都借鑒了管弦樂隊編製的層次感、空間感,同時也使用了不少傳統樂器音色。若要真切地模擬出傳統原聲樂器的演奏效果,必須熟知傳統原聲樂器法法則,具有紮實的傳統樂隊配器能力。
1.借用傳統配器中的對比與平衡手法,加強MIDI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對比與統一是音樂語法中最為重要、最有效果的基本原則,是音樂發展的動力之所在。體現對比和統一的要素很多,如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音區音色、力度速度、和聲等等。在樂隊配器中,對比與統一集中體現在樂器的音色特征、音量大小和樂器組合的音響厚度方麵。樂器之間的“量”和“質”決定音響的平衡問題,如單獨一件弦樂器在合奏中無法與管樂器抗衡,而需要一個樂器聲部(第一小提琴,或第二小提琴,或中提琴,或大提琴)才行;又如兩支圓號才能抵一支小號或長號。依據音樂發展的需要,MIDI製作可以完全運用傳統配器中的對比手法,借鑒傳統配器中的平衡觀念,充分發揮配器功能,取長補短,通過有起有伏、有明有暗的音響運動來加強藝術表現力,從而達到營造氛圍、表情達意的目的。
2.模擬傳統原聲樂器的演奏技法,提高MIDI音樂的感染力。《樂記》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由此可見,結合多種音樂語言要素,用不同技法獲得豐富音響效果的音樂,其實質是人的心理運動,即音樂源於人心,又作用於人心。音樂的節奏變化、樂句劃分、演奏方法等,和人們的生活經曆、生理反應、心理變化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如音樂的呼吸與人的呼吸往往是相似或相同的,輕鬆活潑的情緒與跳音奏法、歡快的節奏相一致。長期以來,各種傳統原聲樂器的演奏已形成了具有個性特征並與人們的思想感情變化相對應的演奏技法,這些富有情感特征的演奏技法是音樂感染人情緒的重要條件。既然如此,MIDI製作要模擬傳統原聲樂器的演奏,感動人心,應從掌握樂器的構造、發音原理和演奏技巧入手,追求樂器獨有的技術特征,如吹管、彈撥、弓弦、敲擊等不同類型的樂器有不同的技術要領。另外,傳統樂隊配器中,作曲家隻要掌握樂器的基本演奏知識,寫出樂譜即可。而MIDI製作者不僅要有樂器演奏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實踐能力,需要對各種樂器的各種演奏技巧深入研究,否則會缺少演奏的真實感,影響音樂的感染力。
3.運用傳統配器織體中的層次概念,組織MIDI音樂的聲部關係與結構布局。層次與組織多聲部音樂的織體相關,是將各個聲部依據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進行分類的結果。傳統配器織體中的層次概念與MIDI音樂織體中的層次概念是相通的,層次對樂隊音樂作品的聲部組織關係和結構布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MIDI音樂製作對傳統配器法的拓展
傳統配器是通過對管弦樂隊、民族管弦樂隊、管樂隊以及混合樂隊等不同類型樂隊的樂器特性和功能、演奏方法和記譜以及樂器在樂隊中的各種用法等進行分析研究,並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選擇樂隊編製,恰當運用單一音色、複合音色與混合音色,單層次與多層次等手法,將各種相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樂器進行創造性地分配、組合,從而完成多聲部樂隊作品的設計與創作過程。雖然MIDI音樂製作同樣麵臨樂器的音色、功能、奏法和音樂作品的織體層次、和聲、複調、作品風格以及音響平衡等問題,但是,在配器理念和音樂創作實踐方麵,MIDI音樂製作體係與傳統樂隊配器相比,有了許多新的內容。二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藝術價值,而MIDI音樂製作在樂器音色使用和組合編配上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傳統配器的樂隊編製問題、演奏員資源和情緒問題始終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MIDI音樂製作卻不受樂器種類、數量和演奏聲部、演奏音符多少等問題的限製。從樂器法的角度看,MIDI音樂製作在以下幾個方麵與傳統樂器法相比有了新的含義。(1)音色豐富,可以無限合成。MIDI的音色是基於采樣、仿真聲學、軟波表合成等多種多樣的高科技電子合成技術產生的聲音,可以通過數據對起音時間、釋音時間、泛音等因素控製和修改,不斷生成新的音色。從音色特性方麵可將MIDI的音色分為模擬原聲樂器音色、模擬自然聲效音色及合成音色三種類型。其中各類合成音色有著豐富的音響效果、廣闊的擴展性和強大的可編輯性,其配置手段更加靈活多樣。因此,從音色的無限可編輯性方麵看,創作電子風格的音樂作品更適合MIDI音樂製作的特征和發展需要。(2)無論是模擬某件原聲樂器,還是使用合成音色,MIDI製作都是用MIDI鍵盤、MIDI吉他等MIDI樂器來演奏,甚至使用鼠標也可完成演奏。創新合成音色的演奏根據音樂表現,演奏法可以自由處理;模擬原聲樂器音色的演奏也不完全同於原聲樂器演奏,如弦樂器奏和弦不用考慮空弦的問題,銅管樂器依據音樂需要可以長時間吹奏,演奏音域可以超出原聲樂器的音域範圍,另外,移調樂器的演奏不用考慮調性關係,按實際音高演奏即可。(3)樂器之間在音量、力度、音色、音質、音響上建立了新的平衡觀念,在音色分配上與傳統配器相比,更為自由、靈活。如一件原本音量很弱的小型樂器,可以通過音量調製、效果設置後,強於樂隊的全奏,完全可以獲得好的音響平衡。
2.關於聲場的觀念。聲場是指在一個媒質中有聲波存在的區域,是一種聲音的空間概念,不同特征的聲源和不同的環境可以形成不同的聲場。為了構造音響上的空間感,傳統樂隊依據各種樂器的音色、音量等特征,不同樂器在舞台上的位置排列有一定的規律。從遠近位置方麵看,音量較弱的樂器靠前,音量較強的樂器靠後,即弦樂組、木管組、打擊樂組和銅管組;從橫向位置方麵看,多數高音樂器在左邊,低音樂器在右邊,從而取得音響左右之間和力量上的對比與平衡。MIDI音樂的聲場可以參照傳統樂隊的音響特征和排列規律,在虛擬環境下人工調製形成三維空間感,即由高頻和低頻關係構成的縱向感、由左右聲像關係構成的橫向感以及由混響效果與音量關係構成的遠近深度感。三維空間感包括靜態場景和動態場景,主要通過音色、音量、聲像和各類效果器的調製來完成。MIDI音樂製作在創設聲場時,特別突出聲部和音響的清晰與均衡,強調靜態場景和動態場景的對比,注重音樂的立體感,這也是MIDI音樂配器有別於傳統配器藝術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方麵。
3.樂譜的新觀念。中國易辭中的“立象以盡意”,也可以說明傳統音樂藝術創作的一個現象,即作曲家的情感動態、意象內涵及歡快、悲哀、沉思、激越等情感體驗,均寄於譜“象”之內。樂譜是作曲家的生活體驗經過藝術構思後的外在形式,是演奏(唱)家準確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象,為音樂作品的接受主體做好創造性實踐這一中介環節的依據。傳統音樂寫作離不開鉛筆、橡皮和譜紙,傳統配器也是在紙上“談兵”,與實際音響還有一些距離。而在MIDI製作中,有樂譜的同時就有了音響,甚至無須傳統樂譜也可使用輸入設備演奏、MIDI事件列表等編輯環境編輯而完成音樂寫作過程。傳統配器的總譜寫作是依據樂器分組和各樂器聲區特點形成的較為固定的格式,目的是為指揮家的讀譜和分析提供直觀、方便和準確的視覺材料;而MIDI製作對總譜的編輯十分靈活自由,如對樂器分組、排序以及提取分譜、移調等方麵的編輯可以隨心所欲。傳統配器寫作對移調樂器的記譜十分嚴格,也較為煩瑣,這與樂器的結構、材料、律製以及演奏方法等有關,也與長期的音樂實踐和生產工藝等有關;而在MIDI製作中,可以依據實際音響效果演奏、記譜,也可以根據需要,通過軟件設置獲得與傳統移調樂器記譜相一致的樂譜。另外,MIDI不僅是對傳統五線譜、文字譜、音位譜、圖像譜等記譜法的綜合,對記錄音樂要素在定量和定性上的拓展,而且,MIDI製作生成的傳統五線譜還可與專業製譜軟件配合起來,輸出打印標準的總譜或分譜,用來交流或用於傳統樂隊的排練、演出。
總之,MIDI音樂製作既需要具備軟件和硬件係統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深厚的作曲理論知識、傳統配器技法和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作支撐。雖然MIDI製作人要完成以往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音響師等多種專業人士共同完成的工作,具有不同於傳統音樂實踐活動的新觀念,但是,音樂藝術作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其生命力仍然在於如何處理傳統音樂的形式、內容和表現手法的繼承與發展問題上。因此,重視音樂本體特征是MIDI音樂製作的基本原則;科學處理傳統音樂技法與現代電子音樂的傳承關係是MIDI音樂製作的基本理念;結合傳統音樂表現手法,使用傳統配器技法編配MIDI樂隊是MIDI音樂製作的具體措施。隻有根據音樂的需要,在音樂表現手段上精雕細琢,才能創作出富有藝術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音樂作品。
(原載《藝術研究》2007年第3期)
寄希望於中國現代電子音樂學派的崛起
眾所周知,音樂的母體是語言,不同時代有不同風格的語言。自古以來,人類藝術伴隨著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印記。如古典音樂出現了巴赫、莫紮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師,以廣泛運用大小調體係為主;近現代出現了十二音體係;而20世紀下半葉,先鋒派作曲家將噪音作為音樂創作的元素。現代社會是以高科技為標誌的信息時代,電子音樂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性語言,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電子音樂的發展以電子科技為動力,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新的音樂語言形成了一個新的音樂品種,從傳統音樂形態中脫穎而出。早在20世紀初,約翰?凱奇(John Cage)利用振蕩器、擴大線圈及變換唱機速度等方式創作的《想象的風景》是電子音樂的雛形。從1948年舍費爾(P.Schaeffer)的《地鐵練習曲》開始,電子音樂經曆了具體音樂時代、磁帶音樂階段、電子聲學音樂和計算機音樂階段的演進。在中國,電子音樂活動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1年法國電子音樂家讓?米歇爾?雅爾(Jean Michel Jarre)在北京舉行的電子音樂會和1984年日本電子音樂家喜多郎在上海舉行的電子音樂會,讓電子音樂活動走進了中國。1984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電子音樂實驗組,同年舉辦了由中國作曲家創作、演出的第一場電子音樂會,為中國現代電子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揭開了序幕。隨著武漢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專業音樂院校成立電子音樂教學和研究的專門機構,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逐漸向規模化、專業化和係統化邁進。尤其是自1993年中央音樂學院創建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CEMC)以來,在北京舉辦了許多大型的國際性電子音樂專業活動,使中國電子音樂與國際接軌,逐漸縮短了中國電子音樂與國際電子音樂發展的距離。本文將通過回顧和闡述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的曆程與活動,從中總結中國電子音樂創作與教學的特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國現代電子音樂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態勢。
一、對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的曆史回顧
中國電子音樂的最初發展與國際電子音樂相比,起步晚,現代音樂意識尚未成熟,對於電子音樂的創作、教學等方麵來說是一個最大的製約因素。如何在電子音樂觀念和創作技術上盡快與國際看齊?如何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上形成中國的民族特征?如何讓中國人接受現代電子音樂?如何讓外國人喜歡中國現代電子音樂?於是,中國各類電子音樂專業機構、電子音樂專家之間的溝通,中國電子音樂與國際電子音樂之間的交流,就成為解決各種問題的關鍵。中央音樂學院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CEMC)從1994年開始舉辦國際性電子音樂節,真正實現了中國電子音樂與國際電子音樂的接軌,全麵打通了溝通和交流的渠道。1994年音樂節確立的“全方位、多聲道、立體聲的現代電子音樂會”理念成為中國電子音樂創作新的技術標準,至2006年第七屆電子音樂節確立的“語言”主題,標誌著中國電子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層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