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注解: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據說蘇洵27歲時才開始發奮讀書,曆經十餘年閉門苦學,學業大進。歐陽修讚之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一時公卿大夫爭相傳誦其文,洵名聲大震。蘇洵長於政論文,觀點犀利,鞭辟入理,我們熟知的《六國論》即出自其手。著有《嘉祐集》15卷。上述引文即出自該書。這段話主要論述君主如何與臣子相處。大意是:賢明的君子任用心腹大臣時,應將其尊為自己的父親老師,愛他猶如兄弟一樣,一起吃飯睡覺,凡是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地說出來。一百個人讚美他也不更加親密,一百個人詆毀他也不疏遠,授之以高官厚祿實權,這樣才可以與之謀劃治理天下的策略,商議天下局勢的變化。後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指凡有所知,都毫無保留地講出來。
摘用賞析:
抗日戰爭進入到1944年底時,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國際上,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開始朝著有利於盟軍的方向發展;在國內,經過長達七年之久的頑強鬥爭,中國軍民消耗了日本侵略者大量有生力量,使之再也無法掀起大規模的進攻,而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則有步驟、有準備地逐步展開局部反攻,戰爭的主動權已轉移到我方,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在這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毛澤東開始醞釀1945年黨的工作任務問題了。
1944年12月15日,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第二屆第二次會議召開,毛澤東作了“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主題演說。他首先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和中國目前的國內形勢。接著,對解放區次年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十五條要求:擴大解放區;經常警惕,隨時準備用反“掃蕩”粉碎敵人的進攻;整訓現有的自衛軍與民兵,增強他們的戰鬥力;整訓正規軍與遊擊隊;在老區域,補充原有軍隊的消耗數額。在新發展區域,在經濟條件許可下,應該擴大軍隊;加強軍隊內部團結;加強擁政愛民與擁軍優抗兩項工作,進一步地改善軍民關係;繼續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減租;開展生產運動;在充分注意軍事、政治、經濟之外,還要特別注意文教工作;從軍隊中、農村中、工廠中及政府機關中,用群眾民主選舉的方法選出優秀分子,充當戰鬥英雄、勞動英雄及模範工作者,給予獎勵與教育,經過他們去鼓勵與團結廣大的群眾;加大對幹部的輪訓力度;善於運用民主作風;繼續思考促成聯合政府的辦法。毛澤東摘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在論述第十四個問題,即善於運用民主作風時。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我黨形成了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其中,密切聯係群眾就要求黨的各級幹部在工作中要善於運用民主作風,全麵深入到群眾中去,認真聽取不同的意見,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應該說,黨的大多數幹部都做到了這點,毛澤東對此也有肯定。然而,黨內確有一部分人尚未學會運用民主作風,身上還帶有從舊社會傳染來的官僚主義作風的現實情況也是依然存在的。為此,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首先提出了黨內當時有些工作人員習慣於獨斷專行,而不善於啟發人們的批評討論,不善於運用民主作風的問題,指出他們共同的表現是“別人提不得不同的意見,提了就不高興。隻愛聽恭維話,不愛聽批評話”。這樣一來,敢於提意見的人也就自然少了。針對這種阻礙黨的事業和工作人員進步的不良現象,毛澤東提議要打開民主之風,要求“各地對此點進行教育,在黨內,在黨外,都大大地提倡民主作風。不論什麼人,隻要不是敵對分子,不是惡意攻擊,允許大家講話,講錯了也不要緊。各級領導人員,有責任聽別人的話。”為此,他還提出了兩條原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出自宋代文學家蘇洵《嘉佑集》,意指發表意見時毫無保留,坦誠直言。“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出自《詩·大序》,意指發表意見的人盡管說得不完全正確或不正確,也是沒有罪過的;聽的人即使沒有過錯,也應當引以為戒。毛澤東這裏摘用這兩句話,就是希望黨的各級工作人員既要敢於給自己的同事提意見,也要善於聽取別人提出的意見。給別人提意見時要從真心幫助別人的角度出發,毫無保留;聽取別人的意見時也要認真反思,有過錯要及時改正,沒有過錯也要進一步勉勵自己做好工作。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團結更廣大的人民,我們的事業才能獲得更大與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