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浩瀚的宇宙(1 / 2)

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對浩瀚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和迷惘,曾編繪出無數美妙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我國遠古時代,通曉天文的官員深得君王信任,在朝中執掌重權,從中可以看出曆代君王對宇宙世界的重視。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日漸深入。本部分將開啟我們的宇宙之旅。

人類經過很長時間的探索才認識到我們腳下的大地是個球體。大地這個球體該放在宇宙的什麼地方呢?開始人們把它放在了宇宙的中心。後來,有個叫帕拉多喜的人發現天上的星星有一些在動,人們管它們叫行星,與之相應,不動的星星便叫恒星。於是人們就說,天上的月亮、太陽、行星及所有恒星都繞著地球做圓周軌道運動。托勒密第一個用數學方法確定了地球與行星的關係,給古希臘人心目中的宇宙圖景做出了定量的描繪。這個圖景後來成了基督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直至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才把地球從宇宙中心移開。在哥白尼的體係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與其他行星一樣沿正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的。

17世紀之前,人們一直都是憑借肉眼來觀察天象,並借助一些簡單的度量儀器來研究天體,主要是太陽、月球和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五大行星。我國先人用他們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臘、古羅馬人用他們熟悉的神來給這些行星起了名字。1610年,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從而拓寬了人們的視野,看到了用肉眼無法看到的新的宇宙圖景。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我們所在的太陽係,隻是宇宙的一分子。

從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是近代天文學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建立了完整的大行星、地球和彗星運動理論,發現了一些新的行星、行星的衛星和小行星,並且把觀察的視野從太陽係擴展到了銀河係的其他恒星係。19世紀下半葉,天文學家將當時物理學中的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到天體研究中,創立了天體物理學,從此開始了現代天文學階段。

進入20世紀之後,無論是天體物理理論,還是天體觀測方法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傳統的光學天文學領域,隨著反射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一改19世紀折射天文望遠鏡的局限,天文望遠鏡的口徑不斷增大。1908年出現了1.5米鏡、1918年出現了2.5米鏡、1948年出現了5米鏡、1976年出現了6米鏡,1993年口徑10米的巨型天文望遠鏡問世,使人們的視野進入到更為遙遠的宇宙空間。

1932年,美國工程師央斯基發現了來自銀河係中心方向的宇宙無線電波,後來將這種無線電波稱為宇宙射線,由此發現了了解宇宙的新途徑,並創立了射電天文學。手段的改進是天文學發展的前提,射電望遠鏡的出現使宇宙全波段地展現在人類的視野中,使人類了解到一些根據可見光無法了解的天體和物質,例如超新星痕跡、類星體、脈衝星、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等。

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探索宇宙的立足點不再局限於地球,1962年,美國探空火箭攜帶X射線探測器飛離地球150千米,發現了在地球表麵無法接收的來自宇宙的強X射線,開創了空間天文學時代。1998年6月,美國航天飛機“發現者號”攜帶著有中國科學家參與研製的α磁譜儀,試圖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

知識點

宇宙

在漢語中,“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最早出自戰國時《莊子·齊物論》:“旁日月,挾宇宙。”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係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獨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