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以為潛能是天生的,是無法被人加以改進的。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潛能,都是被人喚醒,或是受刺激而突發的。
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具有非凡的潛在能力,但這種潛能在大部分時間裏都處在酣睡蟄伏狀態,它一旦被喚醒,就會做出許多神奇的事情來。
在美國西部某城市的地方法院有一位審判官,他在中年的時候還是一個粗魯的鐵匠,但在他60歲的時候,竟成了該市一座最大圖書館的主人,他被譽為該市第一個博覽群書並為民眾謀福利的人。
是什麼使這位鐵匠發生了一場生活革命?也許你們聽了後都不相信,他隻不過是偶然聽到了一場關於“教育價值”的演講!是演講者的睿智使他的潛能喚起,使他的誌氣覺醒,使他走上了自我發展的成功之路。
有這麼幾個人,他們直至生命的後半生才發揮出他們的才能。與上麵那位鐵匠相似,他們或是因為讀了一本有激勵性的書,或是因為聽了一場令人興奮的演說,或是因為遇見了一個能夠了解他、信任他、鼓勵他的朋友,於是潛藏在內心的潛能突然被喚起了。
我們可以同那些信任我們、鼓勵我們、讚許我們的人在一起;我們也可以和那些永遠嘲笑我們的希望、揶揄我們的理想、時常在我們熱心上澆冷水的人在一起。但這對於我們生命潛能的發揮,將產生天壤之別的影響。
當我們翻看印地安土人學校的畢業生照片時發現,學生們個個都是服裝整潔,容貌秀麗,眼睛中閃耀著誌氣的火焰。看到這些充滿希望的照片時,我們是多麼真誠地祝福他們將來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呀!但是,他們之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學生在回到他們本族後,奮鬥不了多長時間,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他們在學校時定下的標準,並一步步地重新墜入到他們祖祖輩輩已經習慣了的老式生活。很少人能繼續磨礪自己堅強的意誌、秉持高尚的品格,用鋼鐵般的意誌抵禦四周環境的影響。
當我們試著走進失敗者的隊伍中去詢問他們的得失時,我們將會發現,大部分人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未發現能使自己興奮而鼓勵自己前行的因素,也就是說,他們的潛能從來就未曾被人喚醒過,這樣他們就沒有力量從不良的環境中掙脫出來。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們都應不惜一切努力,投入能喚醒我們的潛能、能刺激我們走上自我發展之路的環境中。努力接近那些能了解我們、信任我們,能扶助我們去發現自己、能鼓勵我們要盡百般努力的人。我們的生命是以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榮耀於世,還是苟且偷生地虛度一生,就全依賴於我們的這一抉擇。
愛默生說:“我最需要的,是一種能夠使我盡我所能的人。”也就是說,“盡我所能”是我們自己的事。不是盡拿破侖或林肯所能,而是盡自己的所能。我們能夠在我們的生命中貢獻出最好的,抑或最壞的,能夠運用我的能力達到10%、15%、25%,抑或90%,對於世界、自己,都將產生非常不同的結果。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巨大潛能。”
一位音樂係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穀底,消靡殆盡。
指導教授是個極其有名的音樂大師。授課的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的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成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土星期的課教授也沒提。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
這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了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