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情感智慧篇(3)(1 / 3)

智者說:“那你有沒有誌同道合的朋友?”

年輕人說:“沒意思,交了朋友弄不好會反目成仇。”

智者於是找來一條繩子交給給年輕人,然後對年輕人說:“幹脆你用這條繩子上吊吧,反正活著對來說也是沒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年輕人說:“我還不想死。”智者說:“生命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年輕人聽了幡然醒悟。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占有的惟一形態。

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珍惜現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把心放在關注的焦點這些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認真去投入和體驗。

然而,大多數人都不能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想著明天該做什麼,甚至下半輩子的事也去打算。預支著明天的煩惱,想要盡早解決掉。

其實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做,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才是最要緊的。用心過好每一天,才能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

智慧感言:

活在當下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活在當下,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麵,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走時,你全部的心力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

89.人不能沒有人情味

愛是自然界的第二個太陽。

——查普曼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這種人最後的結果隻能是被朋友們所拋棄,以後再出現了事情也沒人願意幫他忙;如果他想要施恩,那麼也沒人願意領受他的虛情假意。

周恩來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他始終都不會忘記這一點。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堅持親自給重病的周恩來抬擔架,在饑寒交加中,他與戰友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由於勞累過度,病倒了。十九年後,當楊立三去世的時候,已是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仍然堅持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當周恩來在嶗山遇險的時候,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都光榮地犧牲了。事後,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脫險的戰友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後寫上“嶗山遇險,僅餘四人”。後來,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周恩來貼身的襯衣口袋裏,直至病逝的時候才被人們發現。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這種濃鬱的人情味,感染了無數人。在舉行周恩來的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的遺體旁邊,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出現了十裏長街送總理,長夜無眠,天地同悲的感人一幕。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也不懂“施恩”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微妙的處事之道的,也不會在生活的道路上取得應有的成績、擁有更多的朋友。

有這樣一個故事,農場主的牛偷吃了一農夫家的莊稼,農夫為此十分生氣,沒有通知牛的主人就把牛殺了。農場主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決定與農夫去理論。

農場主帶著一個仆人上路了,不巧半路上遇到了寒流,主仆二人全身被冰霜覆蓋,差點凍僵。當他們到達農夫家門口時,出來迎接他們的是農夫的妻子,丈夫外出還沒有回來。農夫的妻子熱情地招待主仆二人進屋烤火,等待她丈夫回來。

農場主進屋後,發現農夫家簡陋的擺設,農夫妻子消瘦憔悴的臉,還有6個躲在桌椅後麵瘦得像猴兒一樣的孩子,他選擇了沉默。

過了一會兒,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主仆二人是冒著狂風嚴寒來的。農夫上前緊緊握著農場主的手,把他拉到了暖爐旁烤火。他的這一舉動使原本想說明來意的農場主感動了,他又選擇了沉默。農夫盛情地挽留他們留下來吃晚飯。“不過,我隻能請兩位吃些豆子。”他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家裏生活比較貧寒,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而由於起風牛沒能宰好,所以……”

農夫的盛情令主仆二人難以推卻。自始至終,仆人一直在等待主人開口向農夫因殺牛的事討個說法,可農場主隻跟這家人說說笑笑,“正事”卻隻字未提,這讓仆人有些不解。

晚飯過後,天氣仍然沒有好轉,農夫和妻子再三挽留主仆二人在家過夜。於是兩人又在那裏度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農婦為兩人準備了黑咖啡、熱豆子和麵包,主仆倆吃飽後上路了。路上仆人責備農場主對此行來意閉口不提。農場主若有所思地趕著路,在仆人再三追問下,他說:“我本來想進門就狠狠地教訓一下那個農夫,可是,後來我琢磨了好久放棄了那個念頭。你知道嗎?其實,我們並沒有損失什麼,雖然我丟了一頭牛,可是我卻得到了世間最難得的人情味兒,我沒有吃虧反而收益不小!世界上的東西隨便就可以買到,可是,人情卻很稀少呀!人世間就這個東西太少了。”

智慧感言:

當你為了生計而奔波時,你會發現社會是如此的殘酷,競爭又是那樣的激烈,使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除了冷漠便是權利與利益的爭奪和競爭。這時,你不免會覺得社會的無情。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兒太少了,隻要你還有人情味兒,那麼你就會有溫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