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沐不喜歡接觸人,因為她怕被不好的人同化。世上哪有什麼在遇見你之前變成最好的自己,隻有在遇見了你之後,才開始變成最好的自己。小沐一直在等那個人,朋友也好,愛人也好,她願意等。她始終相信未來會有一個人在未來的日子裏等她,等他們遇見彼此後,變成最好的自己。為了這一天,她努力向著未來奔跑,向著心目中的自己和那個人,奮不顧身的奔跑。
她不知道是不是朋友之間沒有分享友誼就會隨風散去,隻是當她想要跟別人分享她的快樂卻不知道跟誰說起時,她的心很疼。以前的朋友呢?以為以為永遠不生疏的朋友,如今再見,也如剛認識般,少了以前可以在一起打鬧的感覺,少了以前彼此開玩笑開到離譜的勇氣,多的是一份客氣,和說不上來的陌生。最致命的是那份朋友間最寶貴的信任,也被時間的洪流不知給裹挾到哪裏去了。想到這,小沐心裏倒沒有多少傷感,反而多了一點淡然。“要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再也不會虧待任何一份熱情,也絕不討好任何的冷漠。
小四說過這個時候的友情,就像是布滿裂痕的放在高高的衣櫃上的隨風搖晃的玻璃瓶。隨時都有可能破碎,但如果有一天它破碎了,也不用太過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本身就不是一份可以永久保存麼禮物。
“又是你,怎麼又是這麼文縐縐的話,一天不裝文藝,你會死啊!”看到空間裏又有人發文字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圖片文字的時候,小沐心裏這樣想到。文藝一點沒什麼不好,隻是不適合現在的自己。就像馬雲所說,上網聊天,看手機,這些是他80歲才幹的事。可是有些人就已經等不到80歲了,已經提前進入老年生活了,“該說什麼好呢,貌似別人的事與我無關哈!!!”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配額的,所以魯迅才會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小沐有時候真的看不慣一些人所做所為。比如,作為一名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說話也別那麼成人化。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這並不是會說話,而是真的很世故。比如,學生要懂得節儉,就算你家很富有,可小沐身邊的人沒有那麼富有,卻一個花錢大手大腳,這一點小沐打心眼裏鄙視。再比如,都高四了,為什麼還是那麼不著調呢。“算了不想了,我又不是他們的家長,憑什麼操心那麼多啊,自己還管不好呢,先管好自己再說吧,就由他們去吧,以後少跟他們一起就是個,眼不見心不煩。”沒辦法,小沐隻有這樣安慰自己了。因為她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正是有了那麼多不同的人,這個世界才是五彩繽紛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其他人真的不好說什麼的。
快要開學了,這應該是高四的日子裏,最長的一個假期了,開學後,一切都要步入正軌了,“我也要開足馬力,繼續加油了,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不論自己經曆了什麼,都不要忘記心裏的理想,就算眼淚堆滿雙眼,也要堅定的看向遠方那個模糊的名叫大學的遠方。”
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核心,不為所動,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