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 PK 以己度人(1 / 1)

西方心理學的投射效應是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通常而言,投射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指個人未意識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了別人身上。

比如,一個對別人存有敵意的人,總是覺得對方也仇恨自己,好像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帶有挑釁的色彩。

第二類是指個人意識到了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而將這些特性加到別人身上。

比如,在考場上看到別人作弊就想如果自己不作弊就吃虧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第二類投射常常會將自己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或崇拜的人身上。它的邏輯是:他們有這些特性依然具有光輝的形象,我有這些特性也無所謂。其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投射重新評估自己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例如,有些人批評年輕人不應該吸煙,有些年輕人則說:你看電影中的大人物叼一根香煙樣子多瀟灑啊!

心理學家希芬鮑爾在1974年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一些大學生來接受測試,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大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人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大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麵部表情。結果,他們大部分人將照片上人物的麵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看了喜劇電影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例子:逛商場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兩歲的兒子逛商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讓她目不暇接,幾個小時過去了,母親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兒子似乎有些不耐煩了,吵鬧著想要離開這裏。母親嗬斥孩子不懂事,麵前有這麼多漂亮的東西還不安靜地呆著。過了一會兒,母親俯身為兒子係鞋帶,驚奇地發現,從兒子的視角看出去,根本看不見任何商品,隻能看見一條條不斷晃動著的腿。

感悟:

由於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

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異,因此推測也會有出錯的時候。

pk中國俗語:以己度人。

指: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例子:一堆大糞

宋朝著名才子蘇東坡,與一位叫佛印的和尚相識。有一天,東坡突然在路上碰見佛印,見到佛印身上披黃袍袈裟,身材魁偉,東坡靈機一動,笑嗬嗬地對他說:“佛印啊,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麼嗎?”

佛印一下愣住,傻傻地問:“東坡兄,你看我像什麼?”

東坡哈哈大笑一聲,說:“你呀,看上去像一堆大糞。”

佛印微微點頭,接著說:“東坡兄,你知道你看上去像什麼嗎?”

東坡聞聲,以為佛印要以牙還牙,忙收斂了笑容,很小心地問:“你看我像什麼?”

隻見佛印一字一句道:“東坡兄,你一襲學士長袍,滿麵紅光,活像一尊佛啊!”話畢,深深一鞠躬。

東坡聽完心理揣摩:“這和尚傻不傻,連我對他的貶損之言都聽不明白,還修行個啥啊?”

東坡找來蘇小妹“分享戰果”,小妹聽完直跺腳,連聲說:“哥哥,你上當了,你被大和尚‘涮’了!”

東坡一驚,忙問:“到底怎麼了?”

小妹說:“哥哥呀,你真糊塗!難道你不知道佛教裏有句話叫‘心中有佛,見人是佛’麼?大和尚在罵你‘心中有大糞,見人是大糞’呀!”

東坡頓時滿麵羞愧,不知所雲。

溫馨提示:西方心理學pk中國俗語(001)。pk有易於讀者對西方心理學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