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不過如此(1 / 2)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一旦找不到路,不用著急,跟著群眾走,即使走錯了,也一定是對的。

白馬書院的入學試在禮聖殿舉行,早做好準備的淩崎隨著數百名年輕人一起進入殿內,殿內地麵極闊,擺著數百張席案,依然不顯擁擠,很是清曠,每張桌案之間隔得卻是挺遠。十數名白馬書院的學士以及禮部的官員在其中巡視。

淩崎隨眾人一道按號入座,在位置上正襟危坐,等待著考試。

待所有考生都坐好後,先由禮部官員進行考前訓話,再則是白馬書院的學士解釋考試要求。講了差不多半柱香的時間,白馬書院的學士開始分發考試卷軸。

淩崎拿到手後先全部展開看了看題目,整個卷軸上有三類題,第一類考大經,即是《詩經》《書經》《周禮》《禮記》中的詞句釋義,第二類考兼經,即是《論語》《孟子》中所蘊含的思想,而第三類考的是經義,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隻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逐漸的有考生開始動筆,有的在磨墨靜心,有的閉上眼睛進行思索,而淩崎卻是放下了卷軸開始觀察考場中的考生,題目對他來說隻能是算是小兒科,稍微有些麻煩的也隻有最後的那道經義題。整個考場中安靜的可以聽到一根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靜悄悄的彌散著一種別樣的緊張感。

淩崎腦子裏開始想一些不著邊際的事情,這幾百名考生中不知有誰可以考過,是不是同樣有名門子弟來參加考試,有些窮苦人家的孩子會不會發揮失常,從而導致一家人的希望和寄托全部都落空,那些寒門子弟是否連像樣的行裝都沒有等等。

現在的他有這種餘力來為別人考慮,應該並不是出於對他們的同情或者對於公平的論證,他隻是在下意識的秀優越而已,別人賭上家庭賭上命運的行動,他可以毫無顧忌的嘲諷和無視,畢竟有些差距注定是某些人無論怎麼努力都追趕不上的,有些時候即使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而追趕上,也隻會發現別人根本對這件自己竭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毫不在意,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隻是一種無所謂的事情,沒有人懂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不是懂不了,而是沒有人願意去理解、去懂,自己所做的努力簡直就是在搞笑一般,就像隻猴子,對著太陽活蹦亂跳,還以為自己在天天向上!

回過神來的他開始落筆回答,以正楷字體寫的答案標準而又美麗。

在第一炷香快燒完的時候,淩崎便將卷軸做完了。放下筆,輕鬆的看著四周,有些人焦急的抓耳撓腮,有些人則是輕鬆自如,還有的人鬼鬼祟祟的想偷看別人的,這讓他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參加考試時作弊的場景,不由得笑出了聲來。

有一名學士聽到動靜走過來看了淩崎兩眼,在淩崎身邊站住不走了。

而看到這樣的淩崎也不想再浪費時間了,站起身將卷軸送到考官那裏,提前出了考場。

這次幾人中來參加白馬書院入學試的僅有淩崎一人,史家姐妹已經被淩崎弄了兩個舉薦的名額送進了書院。這次參加考試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拿入學試前幾名來為之後的書院生活打基礎,另一方麵也是淩崎為了測試一下自己的水品。

一直在場外候著的翠兒看到淩崎出現,拿出裝有紅棗汁的竹筒跑了過去,淩崎接過來喝了幾口跟翠兒說道“入學試沒什麼問題,我們直接回去吧。”

之後幾天淩崎前往拜訪那位白馬書院的大儒,為的是將本屆和前兩屆白馬書院的舉薦名單弄來,調查一下那些人的身世背景,在進入書院後好針對性的做出一些安排。

但在淩崎看到名單上兩個熟悉的名字時---不由得發出感慨‘到底是天意還是巧合呢’,因為這兩個人正是他在雲家所認識的周輕揚和雲宮天。雖然年紀相近,但大夏朝有名的書院也不是隻有白馬書院,在長安中就還有應天書院和小國子監,淩崎不禁猶疑‘這倆家夥莫非是跟著我來的白馬書院?’他搖了搖頭,將猜測趕出了腦袋,看了看其他的名字。

書院放榜那天,史心若跟著淩崎前往書院,雖然入學試的放榜沒有名次一說,但依舊是按照回答的優劣從前往後排的,不出意料,淩崎拿了頭名。

“少爺,你好厲害。”看到名次後心若在淩崎身後高興的說。

“一般一般,這個水品算不了什麼。”淩崎說的是實話。

這時,傍邊有一個藍衣儒衫的書生向他們搭話道“敢問公子可是榜上的頭名淩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