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咽喉膿腫是咽喉隙的化膿性炎症,按發病機製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型咽喉膿腫多因口、咽、鼻腔及鼻竇的感染引起咽喉隙的淋巴結發炎,或咽部異物及外傷後感染,或臨近組織炎症擴散入咽喉隙導致咽喉膿腫;慢性型多由咽喉隙淋巴結結核或頸椎結核形成的寒性膿腫所致。
咽喉膿腫屬於中醫學“喉癰”的範疇,名裏喉癰,分為實證和虛證兩大證型。實證型是由於髒腑蘊熱,複感風熱邪毒,或異物、創傷染毒,內外熱毒搏結咽喉,蒸騰肌膜,灼腐血肉而為癰腫,虛證型是由於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癆蟲侵襲,作祟於咽喉,日久腐蝕骨肉,骨肉腐壞成膿。
【治療】
1.實證
【症狀】多發病於小兒,起病急,咽痛劇烈,吞咽困難,嬰幼兒常可拒食,哺乳時乳汁嗆入鼻腔,重者痰涎壅盛,言語不清,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檢查見咽底一側腫起,患處粘膜色紅漫腫,成膿後有波動感;全身表現在初起時可見發熱惡寒、頭痛、周身不適、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繼之高熱,煩躁不安,便秘尿赤、舌紅、苔黃厚、脈數有力;甚者壯熱,神昏譫語,舌質幹絳少苔,脈細數。
【方一】五味消毒飲
【來源】《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2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天葵子10克。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銀花、地丁、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均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
【按語】病初起可加荊芥、防風、連翹以加強疏風清熱之力,加白芷以助消腫止痛;邪熱傳裏,胃腑熱盛,加梔子、黃芩、黃連等瀉火解毒;再入生大黃、玄明粉、枳實、川樸通腑瀉熱,以收釜底抽薪之功,加桔梗、牛蒡子宣肺解毒利咽;成膿後加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穿山甲、皂刺解毒透絡、消腫潰堅,加防風、白芷暢行營衛;熱入營血,擾亂心神,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以清營涼血,開竅醒神。
2.虛證
【症狀】多見於成年人,其病程長,症狀逐漸出現,緩慢增劇,表現為咽喉不利,語聲不揚;咽幹,疼痛輕微,吞咽略有妨礙;頸項不利,活動時有疼痛;頸外、腮部有腫大痰核;檢查見咽底淡紅或淡白,咽底正中腫脹隆起;自行潰破者膿出稀薄,潰口難收;全身伴肺腎陰虛者可見咳嗽、咯痰不爽、痰中帶血,潮熱盜汗,顴紅,手足心熱,身體消瘦腰膝酸軟,舌質紅嫩,脈細數;若以肺脾氣虛為主,則見倦怠懶言,自汗麵色白光白,腹脹納呆,便溏,舌質淡,痰薄白,脈濡弱。
【方一】百合固金湯加味
【來源】《醫方集解》
【組成】百合12克,熟地9克,生地9克,當歸9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參3克,貝母6克,麥冬9克。
【功效】扶正補虛,托毒排膿,佐以殺蟲。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百合、麥冬潤肺生津;元參、生地、熟地補腎陰、清虛熱;當歸、芍藥濡潤養血;桔梗、甘草、貝母清肺化痰止咳;功勞葉、百部退虛熱,殺蟲解毒。
【按語】本方對肺腎陰虛者療效尤加。肺陰虛甚者加沙參、玉竹養肺陰;咯血者加白及、阿膠養血止血,盜汗甚者加龜甲、青蒿退虛熱而止汗。
【方二】參苓白術散加黃芪、功勞葉、百部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炒扁豆30克,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懷山藥15克,蓮子肉12克,薏苡仁2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黨參、山藥、白術、黃芪益氣健脾,固表止汗;茯苓、薏苡仁、扁豆、蓮子肉滲濕健脾止瀉;炙甘草和中益氣;砂仁和胃醒脾;桔梗載藥上行;加功勞葉、百部殺蟲。
【按語】若膿腫形成日久不潰者加生黃芪,穿山甲、皂刺等促其潰破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