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咽異感症是泛指除疼痛以外的各種咽部異常感覺,多數為中年人。咽部神經極為豐富,故咽部的感覺也極敏感。咽異感症發病機理較複雜,可分為非器質性因素和器質性因素兩類。非器質性因素主要由大腦功能失調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礙,臨床多見於中年女性,病人常感咽部或頸部中線有團塊阻塞、燒灼感、癢感、緊迫感、粘著感等,吞咽飲食無礙,病程較長病人常常伴有焦慮、急躁和緊張等精神症狀,其中以恐癌症較多見,預後較好。
中醫將本病稱為梅核氣,梅核氣是指咽部異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其發病與七情鬱結,氣機不利有關。《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最早描述了“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肝鬱氣滯,情誌抑鬱,氣機阻結於咽喉;或痰氣互結,思慮傷脾,肝鬱乘脾,脾失健運,運化失職,聚濕生痰,痰氣互結於咽喉而為病。
【治療】
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各種病因進行治療,必要的解釋、疏導對本病治療恢複也非常重要。中醫將本病分為肝鬱氣滯和痰氣互結兩型來論治。
1.肝鬱氣滯證
【症狀】咽中異物感,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無疼痛,無礙飲食,其症狀隨情誌波動而變化。全身可見肝氣鬱結表現:如精神抑鬱,胸脅脘腹脹滿,善歎息,心煩易怒,舌紅,苔薄白,脈弦。檢查見咽中無異常變化。
【方一】逍遙散
【來源】《和劑局方》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甘草6克,薄荷10克,生薑10克。
【功效】疏肝理氣,解鬱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柴胡疏肝理氣,當歸、白芍補血養肝,茯苓、白術健脾祛濕,薄荷、生薑疏散調達,炙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氣鬱明顯,胸脅脹滿者,可加鬱金、佛手疏肝理氣。
【方二】柴胡疏肝散
【來源】《景嶽全書》
【組成】陳皮6克,柴胡6克,川芎5克,香附5克,枳殼5克,赤芍5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肝喜條達,主疏泄而藏血,其經脈布脅肋,循少腹。因情誌不遂,木失條達,肝失疏泄,而致肝氣鬱結。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行不暢,肝經不利,故見脅肋疼痛,往來寒熱。《內經》說:“木鬱達之”。治宜疏肝理氣之法。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鬱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鬱;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開經之鬱滯,二藥相合,增其行氣止痛之功,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為佐藥。甘草兼調諸藥,亦為使藥之用。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營衛自和,痛止而寒熱亦除。
【按語】本方用於血瘀較甚者。
2.痰氣互結證
【症狀】咽中異物感,自覺咽中多痰,咳吐不爽。全身可見痰氣內阻表現:咳嗽痰多,肢倦納呆,脘腹脹滿,噯氣,舌淡苔白膩,脈弦滑。檢查見咽中無異常變化。
【方一】半夏厚樸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10克,厚樸15克,茯苓15克,生薑10克,蘇葉10克。
【功效】行氣導滯,散結除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半夏、生薑辛以散結,苦以降逆;厚樸行氣導滯;茯苓健脾利濕除痰;紫蘇行氣寬中。諸藥合用,總以疏肝行氣散結除痰為主。
【按語】本方用於痰氣鬱結較甚者。
【方二】①桃紅四物湯合②二陳湯
【來源】①《醫宗金鑒》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①桃仁10克,紅花12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②陳皮12克,製半夏10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
【功效】活血行氣,化瘀通絡。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四物湯養血活血。
【按語】兼夾瘀滯者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