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嘔吐是指乳食由胃中上逆,經口吐出的一種證候。古人謂“有聲有物謂之吐,有物無聲謂之噦”。嘔與吐常同時發生,故合稱嘔吐。又有小兒在哺乳後乳汁自口角唇邊流出,稱為溢乳,多因乳哺過多過急所致,一般不視為病象。
小兒嘔吐以嬰幼兒較為常見。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水穀,腐熟水穀,以降為順。凡乳食內傷,外感六淫,胃中蘊熱或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肝氣犯胃,暴受驚恐,或蛔蟲內擾,以及其他髒腑疾病等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導致胃失和降,而引起嘔吐。
【治療】
嘔吐的病因雖然各不相同,但病機總的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治則為驅除病邪,和胃降逆。
1.傷食證
【症狀】嘔吐酸腐,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吐後覺舒,大便結或瀉下,苔厚膩,脈滑數有力。傷乳食者,用消乳丸;傷食者,用保和丸。
【方一】消乳丸
【組成】香附60克,神曲30克,麥芽30克,砂仁30克,陳皮15克,炙甘草15克。
【來源】《證治準繩》
【功效】消乳導滯,和胃降逆。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1~3月小兒,每次0.2~0.5克;4~6月小兒,每次0.5~0.8克;7~1歲小兒,每次0.8~1克。每日2~3次,食後用薑湯調服。
【方解】方中神曲、麥芽消乳化滯,健胃和中;陳皮芳香化濁,理氣健脾;香附疏肝理氣,以助運化;砂仁化濕行氣,開胃理脾;炙甘草補中健脾,調和諸藥。
【按語】本方主治小兒乳食停滯之證。以嘔吐酸臭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腹部作脹,舌苔厚膩為辯證要點。嘔吐較甚者,加薑半夏、竹茹;食積化熱者,加連翹、山梔;腹瀉者,加炒黃蓮、雞內金;腹痛者,加木香。脾虛而致積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二】保和丸
【來源】《丹溪心法》
【組成】神曲60克,山楂180克,茯苓90克,半夏90克,陳皮30克,連翹30克,萊菔子30克。
【功效】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用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其中山楂善消肉食油膩之積並行瘀;神曲善消陳腐酒食之積且健脾;萊菔子善消穀麵之積而豁痰下氣,三藥相須為用;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滲濕健脾,和中止瀉;連翹清熱散結。
【按語】伴有表寒,流清涕,唇舌淡紅,苔白者,去連翹,加紫蘇、生薑;食滯化熱,唇舌偏紅,苔黃者,加黃連、竹茹;大便秘結,嘔吐頻繁,裏實之證明顯者,加大黃、枳實。
2.外感證
【症狀】猝然嘔吐,伴流涕,噴嚏,惡寒發熱,頭身不適,苔白,脈浮。
【方一】藿香正氣散
【來源】《大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藿香90克,白芷30克,紫蘇30克,大腹皮30克,茯苓30克,陳皮60克,厚樸30克,半夏曲30克,白術30克,桔梗60克,炙甘草75克,生薑、大棗(後二藥煎加)。
【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用法】前一味研末為散,每次6~9克,用生薑9克,大棗3枚水煎送服。若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解】方中重用藿香,芳香化濕,解表和中,辟穢止嘔,善治吐瀉;半夏曲、厚樸燥濕降逆,行氣消脹;紫蘇、白芷解表散寒;陳皮、大腹皮理氣化濕;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桔梗宣肺利膈;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調和諸藥。
【按語】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加香薷;兼食滯胸悶腹脹,去甘草、大棗,加神曲、萊菔子、雞內金;腹瀉甚者,加扁豆、薏苡仁;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車前子。
【方二】新加香薷飲
【來源】《溫病條辨》
【組成】厚樸6克,香薷6克,銀花10克,鮮扁豆花12克,連翹9克。
【功效】祛暑解表,清熱化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香薷善解表祛暑化濕;厚樸行氣除滿,內化濕滯;白扁豆健脾和中,滲濕消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按語】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因穢濁阻膈而致嘔吐者,先服玉樞丹,每次1錠,用開水磨服,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3.胃熱證
【症狀】嘔吐頻繁,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口渴多飲,麵紅目赤,煩躁少寐,舌紅,苔黃,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