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狀腺疾病(1 / 2)

【概述】

本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頸前部漫腫或腫塊為特征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甲狀腺疾病及其他良性或惡性腫塊,中醫稱之為癭。本病表現為頸前結節或喉兩側滿腫或結塊,逐漸增大,病程纏綿。

中醫認為,癭病的病因有衝任失調,肝腎不足,心火妄動等,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相互交結,其病變機理複雜、互為因果。

【治療】

1.肝鬱氣滯證

【症狀】適用於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者,即腫塊可隨喜怒而消長,痛脹可因情緒而加重或減輕。腫塊漫腫軟綿為氣滯,堅硬如石為氣結。伴胸脅脹痛,易怒,舌苔薄白,脈弦滑。

【方一】四海舒鬱丸

【來源】《瘍醫大全》

【組成】青木香15克,陳皮6克,海蛤粉6克,海帶60克,海藻60克,海螵蛸60克,昆布60克。

【功效】理氣解鬱,化痰消癰。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9克,每日1~2次,水、酒送下均可。

【方解】方中青木香行氣解鬱,散結消腫;陳皮理氣化痰,健脾和中;海蛤粉、海帶、海藻、昆布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海螵蛸收澀斂瘡。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鬱,化痰消癭之功。

【按語】本方治療氣鬱痰凝的氣癭。以頸前部腫大,皮色不變,隨情誌喜怒而消長為辨證要點。情誌不暢而兼見胸悶、脅痛者,加鬱金、香附、柴胡、枳殼;聲音嘶啞者,加射幹、柴胡、枳殼;痰瘀互結,觸之有結塊者,加三棱、莪術。

【方二】逍遙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甘草5克,當歸9克,茯苓9克,芍藥9克,白術9克,柴胡9克,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和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得以條達。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養血和血;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薄荷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

【按語】本方肝鬱氣滯甚者,加香附、陳皮;血虛甚者,加熟地。

2.氣滯血瘀證

【症狀】適用於癭病腫塊色紫堅硬,或不能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或腫塊表麵青筋盤曲及網布紅絲,有固定性疼痛。舌質紫黯有瘀點瘀斑,脈濡澀。

【方一】桃紅四物湯

【來源】《醫宗金鑒》

【組成】桃仁9克,紅花6克,熟地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功效】養血活血,祛瘀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熟地滋陰養血,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白芍養血柔肝,川芎行氣活血,諸藥相合,活血而不傷血,化瘀而不傷正。

【按語】血崩氣脫之證不宜應用本方。

3.痰氣鬱結證

【症狀】腫塊位於頸部皮裏膜外,按之堅實或有囊性感,尚可隨吞咽上下移動,患部無紅熱變化。舌苔白,舌質淡,脈弦滑。

【方一】海藻玉壺湯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海藻3克,昆布3克,半夏3克,陳皮3克,青皮3克,連翹3克,貝母3克,當歸3克,川芎3克,獨活3克,甘草節3克,海帶1.5克。

【功效】化痰軟堅,消散癭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