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 / 2)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係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急性炎症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細菌感染常繼發於病毒感染之後。本病四季、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霧滴,或經汙染的用具進行傳播。常於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如受寒、勞累、淋雨等情況,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細菌,迅速生長繁殖,導致感染。本病預後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繼發支氣管炎、肺炎、副鼻竇炎,少數人可並發急性心肌炎、腎炎、風濕熱等。

該病屬於中醫“感冒”、“傷風感冒”、“時行感冒”之範疇,是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症。

【治療】

1.風寒感冒證

【主症】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項疼痛、肢節酸痛,鼻塞、聲重、噴嚏、流涕、咳嗽,苔薄白,脈浮緊。

【方一】荊防敗毒散

【來源】《攝生眾妙方》

【組成】荊芥5克,防風5克,淡豆豉9克,前胡5克,杏仁5克,桔梗5克,橘紅5克,甘草3克,蔥白3寸,生薑3片。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用法】蔥白、生薑後下,餘藥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服。

【方解】荊芥、防風、淡豆豉、蔥白、生薑驅散風寒;前胡、杏仁、桔梗、橘紅、甘草宣肺止咳。

【按語】胃氣不舒者,加蘇葉、陳皮。

【方二】羌活勝濕湯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6克,槁本6克,川芎6克,川萆15克,蔓荊子3克,甘草6克。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祛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羌活、獨活為君藥,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防風、槁本為臣藥,祛太陽經風濕,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川萆以加強祛濕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成祛風勝濕之功,並微發其汗,使風濕盡去,其痛自止。

【按語】表寒重者,加麻黃、桂枝;表濕重者,加羌活、獨活;濕蘊中焦者,加蒼術、厚樸、半夏;頭痛者,加白芷、川芎;身熱較著著,加柴胡、薄荷。

2.風熱感冒證

【主症】惡寒輕,或微惡風、發熱較著,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噴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方一】銀翹散

【來源】《溫病條辨》

【組成】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6克,荊芥6克,豆豉6克,桔梗6克,蘆根15克,竹葉6克,牛子10克,甘草6克。

【功效】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用法】薄荷後下,餘藥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溫服。

【方解】薄荷、荊芥、豆豉辛涼解表;銀花、連翹、山梔清熱解毒;桔梗、蘆根、竹葉清熱生津。牛子、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按語】口渴者,加花粉,麥冬。

【方二】桑菊飲

【來源】《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9克,菊花9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3克,桔梗6克,蘆葦根6克,生甘草3克。

【功效】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本方的桑葉、菊花清透肺絡,散上焦風熱;薄荷疏散風熱,杏仁、桔梗肅肺止咳;連翹清熱透邪;蘆葦根生津止渴;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應用本方時,重用銀花、連翹,蘆根鮮者佳,且煎湯候香氣大出即可,勿過煮。湯劑每日可服1~2劑,煮散一晝夜服4次,每次煮服6~10克,勿過煮。頭脹痛甚:加桑葉、菊花;咳嗽痰多:加貝母、前胡、杏仁;咯痰黃稠:加黃芩、知母、栝蔞皮。身熱較著:加石膏、鴨蹠草;乳蛾紅腫疼痛:加枝黃花、土牛膝、玄參;時行感冒:加大青葉、蒲公英、草河車;熱鬱寒遏:加石膏合麻黃。風熱化燥傷津:加沙參、花粉、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