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揭開糖尿病的神秘麵紗(1)(1 / 3)

認識糖尿病

什麼是糖尿病

每個人的血液中都含有葡萄糖,因為生命活動需要葡萄糖來提供能量,但是,如果人體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太高,並且長期超過正常的水平,我們就稱之為糖尿病。通俗地講,糖尿病是胰腺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不能有效控製血糖而導致血糖值升高的一種疾病。

糖尿病的英文名稱是diabetes mellitus(簡稱dm),有甜性、多尿的意思。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消渴症”這一病名。而且在早期醫學文獻中還記載了消渴症患者的尿是甜的,具有口渴、多飲、多尿、多食等臨床特征,後期患者往往表現為疲乏、消瘦,故名“消渴”,並且提出營養過度及肥胖與糖尿病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然,古人對糖尿病的認識與糖尿病的本質還有一定差距,直到1869年德國醫生朗格漢斯發現人體胰腺存在“胰島”,可以分泌胰島素,這才拉開了糖尿病近代研究的序幕,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才有了明顯的進步。

1921年,加拿大醫生班廷等首次成功地從動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島素,許多年輕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班廷醫生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生日——11月14日被聯合國定為世界糖尿病日(2007年起,正式更名為“聯合國糖尿病日”)。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糖尿病的認識逐漸加深。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而導致的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這種代謝性疾病的主要特點是人體內糖類、脂肪、蛋白質三大產熱營養素代謝紊亂。最主要的表現是尿中有糖以及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過高。糖尿病嚴重時會發生水電酸堿平衡紊亂,引起糖尿病的急性並發症。如果這種病情長期得不到有效控製,還會導致腦、心髒、神經、眼和腎髒等重要器官的並發症,甚至導致殘疾或死亡。

糖尿病的發病率有多高

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失常為主要特征的常見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也被稱作文明社會的“退化性疾病”。糖尿病的死亡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症和癌症,居第三位,儼然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吃飯更香了,吃得更多了,動得更少了,體重更重了,壓力更大了,血脂更高了,血糖也更高了……原本感覺“身體倍兒棒,吃飯倍兒香”的人,突然被告知“你得了糖尿病”。正是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導致糖尿病患病率不斷升高,而且愈演愈烈。

從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公布的最新報告得知,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億多人患有糖尿病,而且,糖尿病病人的人數在世界各地迅速增加。亞洲糖尿病患病人數約占全球同類患者總數的61%。地中海、中東、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糖尿病發病率大大增加。在這些地區,約有20%的成年人正受到這種疾病的威脅。

根據最新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糖尿病人數已超過了印度,躍居世界第一,成為糖尿病患病人口第一大國,達9240萬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人數達到了1.48億,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患有糖尿病,並且還有16%的人口處於患病邊緣。這個數字與美國11%的患病率已十分接近,並超過了其他西方國家,包括德國和加拿大。

在過去的15年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日漸歐美化,攝入了大量高熱量、高脂肪的動物性食物,加上體力活動的減少和人口的老齡化,我國20歲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糖尿病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糖尿病病人也與日俱增。據報道,無症狀的糖尿病病人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52.84%。這些患者沒有意識到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和尿頻現象,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發展為失明、腎功能衰竭和神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且,有20%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易被誤診,致使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研究表明,自1922年發明胰島素注射療法以來,糖尿病的治療領域內並沒有太大的進展。如果再無突破,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數億人患上這種疾病。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麵前:如今糖尿病不僅僅對老年人產生威脅,患者的年輕化已經越來越明顯。

麵對如此嚴峻的事實,我們該如何做呢?為了促使年輕人重視疾病預防,日本厚生省決定把“成人病”改為“生活習慣病”,其用意就是要促使年輕人及早預防這些疾病。中西醫學專家一致認為,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要想正常地生活,延長壽命,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至關重要。因此,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的科學化。同時,不要用以往的觀點單純地認為糖尿病隻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狀。要做到定期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及時治療,避免病情加重,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