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盆骨折
【診斷要點】
骨盆骨折多有明顯的外傷病史。受傷局部有腫脹、青紫瘀斑,常在會陰部、臀部、腰部等處出現淤血征象。嚴重者還可出現骨盆畸形。在骨折處有明顯的壓痛,有時能觸及骨折移位變形及骨擦音;直接按壓恥骨聯合處時,恥骨枝骨折和恥骨聯合分離,產生疼痛。如懷疑骶尾椎有骨折脫位,需進行肛門指診檢查;如是,則在肛門內可摸到壓痛點、異常活動或不平滑的骨折處。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陽性。因為本病常合並大量內出血,膀胱、尿道直腸及神經係統的損傷,還可因大量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所以,除了進行局部檢查外,還要重視進行全身狀態檢查以及有無內髒損傷和內出血的檢查。
骨盆的一部分與股骨頭構成髖關節,因此是髖關節骨折還是與其相近的骨盆環骨折,常需拍攝X線片作出明確診斷。
二、骶髂關節半脫位
【診斷要點】
骶髂關節半脫位也多由較大暴力所致,其臨床表現與腰扭傷類似:跛行、行走時疼痛加重,患側不能坐凳,還有脊柱側彎畸形,凸向健側。
觸診時,髂後上棘,骶髂關節後側有壓痛或腫脹,有時可觸及條狀筋索。若為後側半脫位,可觸及髂骨向後略凸出。正常時兩側髂後上棘在同一水平上,反之,如向後半脫位,則患側髂後上棘低於對側水平。床邊試驗、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4”字試驗等特殊檢查陽性。
骶髂關節斜位片可見患側關節間隙較健側略增寬。
三、骶髂關節炎
【診斷要點】
骶髂關節的解剖特點決定了該關節的活動性極小,且相當穩定,非強大暴力不易招致急性損傷。但由於骶髂關節承受著整個軀幹的重量,倘若發生椎間盤變性而使脊柱不穩以至身體重心偏移時,或因婦女多次妊娠分娩等影響,可引發該關節的慢性勞損和退行性關節炎。此外,骶髂關節的滑膜絨毛也很豐富,因此該關節比較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或無菌性炎症,如結核、類風濕及創傷性關節炎等。
【鑒別診斷】
(1)骶髂關節結核:其全身症狀與其他關節結核相同,局部表現為鈍痛或酸痛,彎腰、翻身、抬腿、打噴嚏時加重,有時出現坐骨神經放射痛;腰椎輕度側彎、凸向健側;寒性膿腫多出現在關節後方。脊柱前屈活動受限,後伸活動多正常。患側髖關節外展運動輕度受限。骶髂關節後側有壓痛及叩擊痛。“4”字試驗、床邊試驗等特殊檢查陽性。X線檢查可有骶髂關節明顯的骨質破壞、關節間隙變窄。
(2)類風濕性骶髂關節炎:此病常為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病變,主要表現為骶髂關節部位疼痛,天氣變化及勞累後加重。骶髂關節部壓痛,骨盆分離與擠壓試驗、“4”字試驗及床邊試驗等均為陽性。急性發作期體溫輕度升高,血沉加快。X線片表現為骶髂關節間隙模糊,邊緣不清,軟骨下骨質輕度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