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同傳染病的鬥爭仍將任重道遠,傳染病仍是世界範圍內引起人類死亡的首要原因。
——〔英〕奧立弗·霍爾金斯
傳染性疾病是人類生命健康的大敵。人類發展的曆史,就包含了與各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鬥爭的曆史。
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就飽受著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困擾。一次次肆虐一時的傳染性疾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隨著人類不懈的努力與奮鬥,擺脫了一種傳染病的糾纏,而另一種傳染病總會接踵而來。在整個人類曆史上,傳染性疾病像一條惡魔與人們形影不離,甚至給局部地區人們帶來滅頂之災。據權威醫學機構認定,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傳染性疾病不下千種。然而,盡管傳染性疾病種類繁多,但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為人類最終戰勝傳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我們認識、了解傳染性疾病的一些發病特征和傳播特點,能為我們成功預防傳染性疾病帶來便利,給我們自身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多加一份保險。
1.人類的公害:傳染性疾病肆虐全球
傳染性疾病在曆史上曾對人類造成極大的災難。天花、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屢有大流行,幾乎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另外,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等寄生蟲性傳染病廣泛流行,均極大地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我國在解放前,傳染病曾經占居民死因的首位,常使廣大民眾處於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的境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大力開展疾病預防,一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
就全球而言,在20世紀前半葉,由於衛生和營養狀況的改善,傳染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有穩步下降,到了40年代,開始推廣疫苗接種和應用抗生素治療後,這一趨勢得以加強,並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達到高峰,使天花在全世界被徹底消滅。世界衛生組織的常規免疫活動,包括世界各國每年5億多人次的免疫接種,每年可預防約300萬人死亡。據統計,1995年,全世界約有80%的兒童接受了免疫接種,以預防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結核病、麻疹、脊髓灰質炎等6種常見傳染病。當年至少約有75萬兒童免於發病和致殘,取得了防治傳染病的輝煌成就。但與此同時,人們對控製傳染病的關注卻正在減少,用於防治疾病的資金也有所下降,致使一些傳染病與寄生蟲病正在全球麵臨著一場新的流行危機。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5年就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傳染病仍占死亡率的40%。傳染病仍是全世界未成年人的首位死因。事實說明,傳染病不僅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且其危害還將極其嚴重。
在傳染病的營壘中正在不斷的出現新的“勁敵”。近來,世界衛生組織開出了如下兩組“勁敵”名單:
新病種:艾滋病、非典型肺炎、埃博拉出血熱、軍團病、拉沙熱、萊姆病、O139血清型霍亂、出血性大腸杆菌O157:H7感染、瘋牛病(牛海綿狀腦病)等。
舊病種:結核病、霍亂、鼠疫、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登革熱、瘧疾等。
在新病種中,以艾滋病最引人注目,截至2002年6月底,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全球成人及兒童艾滋病例共有1393649例,根據全球HIV感染資料,以及漏報、延遲報告和漏診等情況,估計自大流行以來全球艾滋病患者應超過770萬。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2002年,估計全球累計HIV感染者達3610萬人。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
1995年4至6月份,在原紮伊爾暴發流行埃博拉出血熱,有316例患者,245人死亡。1996年該病又先後在科特迪瓦、利比亞、加蓬和南非等國暴發,病死率均在60%~80%之間。
人類再度陷入傳染病的重圍,其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在與傳染病的抗爭中,人類對傳染病防治確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是,可悲的是,伴隨樂觀而來的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人們便放鬆了對傳染病的警惕。大量資料表明,近些年世界上許多國家傳統的公共衛生工作普遍被削弱,疾病監測能力明顯下降,快速檢驗病原所需的公共衛生實驗室條件在惡化,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防治傳染病的經費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2]人們常忽略傳染病的傳播特征。傳染病傳播的無限性決定了它既可危害健康與生命,又可破壞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因此,應看到其潛在威脅及其危害程度如同戰爭與自然災害。
[3]人類若幹生存條件的重大改變,更加促進了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近年來,隨著國際間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激增。由於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衛生設施較差,人口過分擁擠,生態環境被破壞,人類接觸自然界疾病蟲媒和宿主的機會相應增加等,均為傳染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4]近20年來,病原體的變異和一些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另一個重大威脅。由於細菌抗藥性的發展,我們一度賴以預防和治療許多傳染病的藥品藥效下降,甚至失效。
由諸多因素導致了新的傳染病出現,人們一度認為已經得到有效控製的傳染病的複蘇,世界衛生組織選擇了“全球警惕,采取行動——防範新出現的傳染病”作為1997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因此,我們必須麵對傳染病還在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現實,進一步加強傳染病的防治工作。
2.我國現階段傳染性疾病的現狀
目前,我國除尚未發現埃博拉出血熱、拉沙熱和瘋牛病外,其他幾種新傳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軍團病、萊姆病、O139血清型霍亂、出血性大腸杆菌O157:H7感染等病均有發生,尤以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率增長最快,已引起有關部門和公眾的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傳染性疾病的現狀是:
[1]一些曾經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得到基本控製,個別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將被消滅,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和黑熱病等寄生蟲病也得到了初步控製。
[2]一些曾經一度銷聲匿跡的傳染病如性傳播疾病又卷土重來,而結核病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3]當前我國傳染病從發病總數看是以腸道傳染病為主,而腸道傳染病主要是與群眾的生活環境、飲食衛生和自身的衛生習慣密切相關的。
[4]新的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軍團病、萊姆病等陸續出現,尤其是根據艾滋病的現狀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在若幹年之後,艾滋病以及由它引起的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
[5]對抗生素耐藥的病原性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日益增多。
[6]影響傳染病發生、流行的因素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社會經濟發展,交通便捷、快速,引起人口大量流動、商品大流通,與以往相比使傳染病流行的速度更快、範圍更廣更加嚴重。
[7]根據疾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資料,目前對我國人民有重大影響的傳染病有:鼠疫、霍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結核病、血吸蟲病、性傳播疾病、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細菌性痢疾、沙門菌腸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布魯氏菌病、炭疽、麻風、斑疹傷寒、阿米巴痢疾、瘧疾、登革熱、絲蟲病等。
[8]對新發現的傳染病而言,人們對它們沒有免疫力,一時還找不到有效的預防、治療和控製的辦法,危害性很大。新發傳染病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在何時何地會發生何種新發傳染病,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準備。如果我們對有關新發傳染病的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在問題出現時,就會不知所措,延誤診斷、預防、治療和控製,會給人民的健康、生命和社會安定與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
3.實證分析1: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與危害
艾滋病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全球蔓延,並高比率地出現在一個高危人群中,所以成了與毒品相提並論的兩個對人類危害最大的世界瘟疫。
艾滋病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疾病,對之尚有許多未知的因素,其中包括它的起源。目前,比較可信的推斷是一種來自中非洲綠猴的變異性病毒。由於這種綠猴同人類很接近,很可能猴子咬傷人而將這種病毒越過人和獸的界線侵入人體。又據《華盛頓郵報》來自紮伊爾的消息說,那裏的人屠宰和食用猴肉,因而通過接觸猴血而感染病毒。
據美國疾病控製中心的科學家聲稱,第一例感染此病的同性戀者看來大約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但由於艾滋病的傳染性類似乙型肝炎,而不像麻疹、流感那樣容易傳染,也不像霍亂、鼠疫一些致死性流行病那樣發作快,幾小時或幾天內就死亡,所以沒有立刻引起重視。艾滋病的潛伏期長達2~5年,有時甚至10年以上。雖然此病比某些瘟疫擴散慢,但死亡率卻最高。鼠疫和霍亂的死亡率為50%,天花為40%,而艾滋病則為100%。
1969年,一個名叫羅伯特的美國人死於一種當時醫學尚未認識的怪病。醫院冷藏了他的部分組織。
1980年6月,美國同性戀者蓋爾及他的兩個同性戀夥伴先後被診斷患上了卡波西肉瘤(亦稱皮膚多發出血性血瘤),這種病通常隻出現在地中海裔男性身上。他們相繼死去。
緊接著,一批年輕的美國男同性戀者相繼死於這種怪病。醫學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男同性戀者身上並沒有癌細胞。
進一步的調研表明,這種在男同性戀者中蔓延的怪病有一個特征,即人體免疫力嚴重缺損。於是他們把這一過去不曾出現的疾病命名為“男同性戀者免疫缺陷症”。
到1982年3月,專家們已發現分散在17個國家的285位該病患者。同年5月,美國已有900名患者。專家們注意到,並非全部患者都是同性戀者,異性戀愛者、嗜毒者、血友病患者和兒童都有染上此病的。於是專家們重新將這一新病種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一種後來被稱為“人類曆史上威脅最大的病”由此正式在人類世界中登台亮相。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AIDS的音譯),AIDS是英文四個字頭的縮寫:A(獲得性)——指此病並非遺傳性疾病,也非藥物引起。I(免疫)——指與同體內免疫係統有關。D(缺陷)——指免疫細胞缺少。S(綜合征)——指患者出現的症候群。
艾滋病的中文譯法還有“愛滋病”、“愛之病”,乃至“愛死病”等等,看上去似乎各有特色。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艾滋病並不是由“愛”而引起的。1983年6月,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學家首先從AIDS病人的淋巴結中分離出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繼而學者們發現,在AIDS病人和被感染上HIV但表麵健康的人的血液內都存在HIV抗體,即HIV抗體呈陽性。
艾滋病的症狀並不典型,最初的症狀同傷風、流感類似,但發展下去將出現下列症狀:耳後、頸部、腋窩和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在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紫色或深血色腫塊,不僅不消失,而且越來越大,極易碰傷或出血,體重急劇減輕;疲勞乏力,沒有胃口;發燒,出虛汗,幹咳,氣短,腹瀉;身體虛弱,動作不協調;出現皰疹,疼痛發炎,口腔及咽部出現白斑。進而在免疫缺陷進一步加重的基礎上,會出現一係列機會性感染、卡氏肉瘤或其他惡性腫瘤的表現。
最近發現這種病毒還會侵入腦細胞和中樞神經係統。據估計有30%的患者會出現精神和神經性症狀:記憶力衰退、口齒不清、顫抖,以至癡呆。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國被正式確診以來,患者增長的勢頭很大。在我國,也發現了近千個病例,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吸毒而感染的。當前已跨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傳播到世界各地。更可怕的是,艾滋病已打破僅限於迄今為止公認的幾個高危險人群——同性戀者、靜脈麻醉藥癮者、海地移民、血友病患者的範圍。
1981年,艾滋病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全球大約有1萬名感染者。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局決定將原“艾滋病特別規劃”更名為“艾滋病全球規劃”。這項全球戰略的主要目標是: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減輕這種感染對個人和社會的有害影響;動員並促使各國和國際社會聯合一致、共同努力與艾滋病作鬥爭。規劃特別強調,預防是這一戰略最重要的目標。隨後,衛生組織在一份關於全球防治艾滋病進展情況的報告中指出:“貧困迫使男人離家外出尋找工作,人們產生消極絕望情緒,轉向吸毒以求解脫;貧困迫使婦女和兒童以賣淫為生,從而使整個社會極易受到艾滋病的傷害。而艾滋病反過來使社會更加貧困,於是形成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
由於艾滋病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而且是社會、經濟和發展問題,聯合國係統的許多機構都已把越來越多的力量投入到同艾滋病的鬥爭中。
1988年聯合國決定每年12月1日為世界防治艾滋病日,並在當年12月1日作為第一個“世界防治艾滋病日”。秘書長在講話中說,這種疾病正以每分鍾有一人被傳染的速度在蔓延,“我們必須加緊努力,找到疫苗和其他手段來防止艾滋病的傳染,並希望治愈已經受傳染的人”。但三年後的1991年12月1日這一天,秘書長在紀念講話中已經把希望變成警告。
到1992年初,艾滋病病毒已經感染了1290萬人!在這些感染者中,710萬人為男性,470萬人為女性,而兒童竟有110萬人,其中250萬人已死亡。迄今為止,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資料顯示,世界每年約有1500萬人感染HIV。
1994年11月底,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字:全世界共有1700多萬人感染上了艾滋病毒,其中400多萬人患上了艾滋病。目前全世界每天大約有6000人感染上艾滋病毒。流行特點:一是蔓延速度快;二是已從城鎮蔓延到農村;三是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四是亞洲地區,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呈高速上升趨勢。據衛生組織分析,2000年,全世界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已達到3500萬人。
而美國哈佛大學艾滋病國際中心,的40多位專家所得出的結論要比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更殘酷。他們估計,全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到2000年時已達到1.2億人,而亞洲占感染人數的最大比例。
在中國,艾滋病的流行處於初始階段,但有關報告表明,它的流行速度較快。據統計,至2002年將近有10萬人受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且仍在加速擴散。感染麵已從雲南、東南沿海、北京、哈爾濱等地向全國各地蔓延,且勢頭迅猛。沿邊、沿海和大城市是艾滋病感染的高發區,吸毒、賣淫、嫖娼、同性戀是感染的主渠道。除雲南靜脈吸毒感染外,其他地區大多通過性行為傳播。感染者中農民占70%以上,其他人員占30%左右。對於高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應盡早敲響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