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幾種行之有效的長壽養生法(1 / 3)

藥物治病,常常治標不治本,而且是藥三分毒,所以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精辟地指出:“患者的自我養護能力就是患者的醫生”,也就是說各種養護手段才是醫病之必須,下麵就是幾種古往今來長壽之人總結並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

(1)護胸養生法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胸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胸背部的保護以保暖避寒為主,此外還要加強胸部的鍛煉。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複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複10次。

(2)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欲,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髒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鬆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他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3)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4)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遊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麵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複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裏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采取坐式或仰臥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5)摩灸足三裏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