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高校中文專業開始設置中國當代文學課程。我那時雖已達“不惑”之年,但由於組織的安排,以後就主要從事當代文學的教學工作,直至2007年初退休,曆時近30年。在繁重的教學之餘,結合教學的需要,我也曾努力研究和撰寫有關當代文學的論著和教材。但因功底淺、腦子笨、能力差,跟同行相比,起步遲、數量少、質量低。《文學旗幟與當代意識》是我發表的150餘篇文章的選集,也算為我從事近30年的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劃上一個不甚圓滿的句號。

全書編為兩個部分。上編為有關當代文學的一些理論和現象的闡述。下編為有關當代文學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評述。選集中對作家和作品的評述,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散文、話劇、戲曲、電影、電視、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等領域,以表達我對各類作品的一些思考。

所選各篇撰寫和發表的年月,從1979年至2008年,時間跨度近30年。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曆史背景、社會熱點、人文特征、文學觀念、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等。不同年代撰寫和發表的論文,必然打上不同年代的印痕,所以我除對其中個別明顯不當之處作了刪改之外,絕大部分都保持了原貌。在編選過程中,重讀舊作,我覺得一些內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比如在1993年和1998年發表的談“當代意識”和“文學旗幟”的文章,就仍能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基本精神。

我在從事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中,曾經得到很多專家和作家的指教和幫助,非常感謝!比如1993年我在《文藝報》發表《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後,老詩人、老學者、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的會長公木先生,就在他的《毛澤東文藝思想大辭典·序言》中,不但引述了拙作的主要觀點,而且作了“完全首肯”的定評,給我以極大的鼓勵。湖南省內的作家如莫應豐、周健明、唐浩明等先生都曾直接指點,湖南省外的作家如徐興業、王火、楊聞宇等先生也曾書信賜教,至於我工作和生活的邵陽地區的作家如李岸、魯之洛、楊悠等先生,更因長期交往,獲益良多。外地的報紙、刊物和出版社的編輯先生,大多原本沒有聯係,非常感謝他們不嫌淺陋發表拙作。對於我工作的邵陽師專——邵陽學院及中文係的曆屆領導和同事,給我在教學和研究中的關心和幫助,也深表謝意!

古稀之人,退休後回顧1958年考入師範學院獻身教育事業以來的半個世紀,深知自己“無才補天”,所以成績小、貢獻少。但是尚能“甘願鋪路”,努力履行了一個普通教師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