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1 / 3)

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

上篇

“當代意識”,曾經是一些專家學者的文藝論著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概念。但是,其內涵是什麼?其外延指哪些?我學習以後,似可意會,卻難言傳。他們所說的當代意識,究竟是指改革意識、開放意識,還是指競爭意識、開拓意識;是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還是反思意識、自審意識;是世界意識、人類意識,還是愛國意識、民族意識;是人性意識、生命意識,還是階級意識、曆史意識;是個體意識、主體意識,還是群體意識、集體無意識……似乎都是,又似乎不盡是,不僅是。當然,專家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對象,深入不同層次,指出這意識、那意識,也許都是當代意識的不同側麵、不同形式、不同含義的表述。然而,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隻能是這麼一個多樣複雜意識的混合物,而沒有一個雖不能“代替”,但可以“包括”如此豐富意識的根本意識麼?或者說,在當代意識這個係統中,就沒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元素麼?現在,當黨的十四大科學地、完整地、係統地總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並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之後,我覺得似乎已經找到了認識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的一點線索。現在談談個人體會,以求教於專家學者。

當代意識,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產生的,並且反映這個時代本質的,更是指導和推動這個時代發展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絕不是阻礙和破壞這個時代發展的落後意識、保守意識。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弄清人類當前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從世界範圍來看,雖然舊的格局已經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正處於新舊格局交替的時期,但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被壓迫被剝削的民族同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仍然嚴峻地存在著,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因此,在我們的時代,最先進、最科學的意識,絕不是尼采的唯意誌論、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等學說(雖然它們也有某些合理因素),而隻能是揭示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別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的馬克思主義。

對於生活在當代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作家來說,還應該進一步弄清中國當前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即它在曆史長河中的來龍去脈,它在世界體係中的地位作用。因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不言而喻,這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的“首要問題”,是當代中國作家進行創作和評論的“根本依據”。如果說我們過去對“中國”的“當代”的認識還不夠清楚和自覺的話,那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做了初步說明,黨的十三大又做了明確表述,現在,黨的十四大更做了深刻總結,對中國當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說全黨和全國人民已經取得了共同的認識。從縱的方麵來看,中國當代是一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而來,向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發展而去的階段。從橫的方麵來看,當代中國既在經濟、文化方麵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又是一個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曆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明確了當代中國在曆史的縱坐標和世界的橫坐標上的實際位置,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才有一個根本的立足點。所以,我認為當代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意識,或者說,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意識。其他各種各樣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都是從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識出發,對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輻射、滲透、特殊化、具體化。因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當代中國作家若不首先具有這一意識,就不能說具有了先進的、科學的當代意識,或者說不具有明確的、自覺的當代意識。這樣說是不是過於絕對化了呢?我認為作為“中國”的作家,而不是其他國家的作家,作為“當代”的作家,而不是其他時代的作家,如果對當代中國的總體沒有充分而清晰的認識,對經過當代實踐證明是正確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沒有準確而完整的理解,就很難真實地反映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很難深入地把握當代中國的曆史脈絡,很難清醒地表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向。如果當代中國作家確實樹立了這個最高層次的當代意識,那麼屬於當代意識這個範疇的其他層次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就可以綱舉目張、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