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1 / 2)

古代有六種冶銅工匠分別是:築、冶、鳧、栗、段、桃。築,製削刀;冶,製箭鏃、戈、戟;鳧,鑄鍾;栗,製量器;段,製鎛器(泛指農具);桃,鑄劍。鑄劍而專列為一門工種,可見其重要性,這是與當時中原銅劍的興盛密切相關的。那麼,鑄劍術的基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藝,在戰國時期,中原鑄劍術取得了什麼突出成就?大冶鑄金、巧奪神工

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製範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範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幹,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範或陶範。製範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製範是否精細。製範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範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範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隻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8226;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叁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占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占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隻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隻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隻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隻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淨,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後可鑄也。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