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終極目標:改寫人類的曆史、前途和命運(1 / 3)

“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

——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JenningsBryan,1860-1925),美國律師和政治家

2007年電影《遺願清單》的上映讓許多人開始思考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足夠健康時想要完成的一些事情。電影的大概情節是兩個人(由摩根?弗裏曼和傑克?尼克爾森飾演)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發現他們仍然有很多一直想做,但苦於各種原因而未找到時間去做的事情。當實現夢想的最後一次機會來臨時,他們各自列出了一個關於終身願望的清單:“遺願清單”。電影的其餘部分講述了當他們攜手實現彼此的夢想時,生活發生了何種變化以及他們的情感創傷是如何被治愈的。

《遺願清單》上映後不久,在一次與媽媽的談話中,我問及她的遺願清單:想去參觀哪些她一直沒有機會去的地方,想去做哪些她一直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情?

她是如此回答我的:她生活在另一個曆史時期,習慣了另一種思維方式,很少去考慮自身的需求。她出生時,經濟大蕭條剛剛結束,一直以來,她總是照顧著別人,把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然後才去考慮她的夢想以及她的需求。

從孩提時起,媽媽就一直照顧著她周圍的人,像成人一樣照顧那些因疾病或離婚而生活落魄的人。她一直精心照料自己的父母,直到他們去世(她父親享年96歲);在為美國政府服務的二十五年裏,她一直在照顧她的同事;自20世紀60年代離婚之後,她作為單身母親,一直照顧我和弟弟。她總是為他人付出、將別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將自己的願望深深放在心底。正是因為了解這些,我才要求媽媽認真考慮考慮她的夢想。

我鼓勵媽媽先寫下她最大的願望,然後再列出所有的夙願。我提醒她,我會幫助她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拜訪任何她想拜訪的人(在世的),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盡管完全相信媽媽還能活很多年,我依然想讓她在離開這個世界時沒有任何遺憾,不會有“要是我做了……該有多好!”這樣的感歎。

隨後媽媽讀出了她的清單。我對她如此了解,所以對她的清單一點不覺得驚訝。它既不是一係列遙遠的神奇之旅,也不是富有魅力的遠洋航遊。與此相去甚遠,她的遺願清單樸實而簡單。

列在清單首位的是再去看望一次她的那些老朋友。母親為了離我更近些,從密蘇裏州搬到了西南部,而他們都還在密蘇裏。接下來她的願望是去做一些她覺得會讓別人受益的事情,如重新粉刷房子,裝飾房間,這樣下一位房主就不必做這些事情了;美化院子,這樣,某一天她不在了,我和弟弟就不必做這些了,再在院子裏建一個漂亮的花園。就這些了。

當我問媽媽是否要立即——就那天——開始做清單上的事情時,她回頭看著桌子旁邊的我,搖搖頭……這一姿勢清楚地表達了她的意思。“不,”她說,“不是現在。事情都亂哄哄的。等整個世界平靜一點再去做。”

“那會是什麼時候呢?”我一邊問,一邊思考著她對經濟、瀕臨歇業的銀行、以及世界上太多的動蕩不安所表現出來的緊張情緒。

“哦,我不知道,”她說。“我們先歇口氣。等一切回歸正常後,我們再來看我的清單。”

“正常?”我問道。“你說的‘正常’是什麼意思?”

正是媽媽的回答使得我決定在這裏分享她的故事。那是一種全世界所有人都有的感受。

“你知道,”她答道,“當世界回到以前的樣子的時候。”

我看著桌子對麵身材矮小的母親,知道她一直期待的世界已不複存在。她所追憶的、渴望的、等待的“正常”很可能永遠不會出現。理由很簡單:那已經成為了曆史。

我們的世界以及生活方式必將被淘汰;從曆史的角度來看,一旦世界開始沿著新的方向前進,猶如現在,它似乎就遵循著某種神秘的宇宙“法則”,隻能永遠向前發展,不會再回到以前。就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關係、婚姻、工作崗位、社會地位;2008年或2006年,或更早一些的世界,不可能再次出現。這一切隻因為一個簡單而有力的理由:那個世界已不複存在。

昔日奏效的如今已失效

我經常和媽媽討論世界的格局及其走向。最近幾年,她對人類、政府以及未來的樂觀態度已蕩然無存,相反,她看到的是一副淒涼的畫麵: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機會錯失,問題纏身。每次當我樂觀地講述美好的世界近在咫尺時,她聽得很耐心,但卻認為想要到達那個世界,人類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最後她總是用一句話來結束我們的交談。

媽媽以一種直截了當、不容辯駁的口吻總結道,“我放棄了——世界一團糟。一切都在惡化!”每次當她感覺到我的懷疑時,總會加上一句“相信我吧!”,那一刻,她的眼神堅定,但臉上卻寫滿了笑意,像是在說,無論我怎麼想,她都永遠愛我。

反思一下當今無以為繼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很多人像媽媽一樣,認為這個世界支離破碎。數代人賴以生存的體製似乎正在土崩瓦解(比如,金錢的運作方式,戰爭的開展方式,以及過去“擁有鐵飯碗,終身不發愁”的生活方式),而這一切正是緣於在不斷改變的世界壓力之下不可持續的體製。

所有的體製都正麵臨崩潰,例如,經濟體製、長期的獨裁統治、布滿世界15個戰爭區的軍事力量、資源富饒國家的赤貧。這一切都發生在由不可再生資源驅動的文明進程之中。

以不斷擴張的市場為基礎的世界經濟,以及以他人利益為代價的盈利體製已經維持了大約一個世紀,但它不可能再支撐100年。同樣無法再支撐100年的還有通過燃燒有限的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為世界提供電力的方式。

這些體製都出現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如果不去判斷它們的好壞對錯,那它們就隻是曆史的一部分。它們起過作用,也完成了當初所賦予的使命。它們讓人類不斷前進,創建了以前無法企及的全球文明;它們為人類提供熱能、電能,讓我們能用更為先進的炊具做飯;讓我們能夠在一天之內從地球的一端旅行到另一端。

但這些體製也給世界不同經濟體之間帶來了巨大分歧。而且,這些體製以榨取百姓的勞動為代價,占用大量的全球資源,卻隻有極少數人受益。人類的選擇在某些方麵給自身帶來了福祉,而在另一些方麵卻給人類帶來了痛苦。如今,人類所選擇的體製中,很大一部分正在坍塌,這為人類提供了難得的重新選擇的機會,決定人類走向何方,如何構建新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要知道關於人類起源、曆史以及生存的真相。隻有了解了我們是誰,在這個星球上生活了多久,人類並不是自然和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偶然產物——掌握了所有這些信息時——才會做出有把握的選擇,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通過此書,您有機會借鑒新的科學發現,以科學的眼光審視傳統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您被人類的生存問題所折磨——比如人類生命何時開始,人類來自哪裏,在地球上生活了多長時間,是否注定會生活在一個充滿戰爭和苦難的世界之中——那麼您現在已經了解了最新的前沿發現,它們也許會有助於理解這些問題。

盡管我在能源、國防以及通訊產業中從事過的工作目標及方向不同,但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在不同領域的職業生涯都與當時的世界危機緊密相關,例如,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20世紀80年代冷戰時期的核危機,緣於不同電腦係統之間不兼容性的軍隊信息危機,(它使1990年的波斯灣戰爭中各方溝通不暢)……當我入職時,每份工作都讓我疲於應付,但卻事倍功半。同樣,在這個充滿危機的世界中,人類解決危機的方案也總是非常滯後,且收效甚微。

適用於我所就職的企業的準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及人類世界:隻有當我們完全掌握了形勢,才能做出清晰的選擇、明智的決定。

全球化社會:沒有退路

眾所周知,我們已生活在全球化的社會中。不管是否給它一個官方名稱或在晚報上予以報道,抑或在深夜談話節目中進行討論,事實是全球化社會已經存在。例如,推動世界經濟的股票市場已經全球化,且每天都在交易。寒冬季節超市中供應的那些反季節食品產自世界另一端的農場,然後通過飛機,輪船以及卡車被運送至此。當我們淩晨三點打電話預訂酒店或尋求技術幫助時,接電話的聲音很可能來自於世界另一端的某個客服中心。

顯然,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就貿易、金錢、技術、甚至政府而言,“他們”與“我們”之間的分界線已非常模糊。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社會,因此,我們在家中或社區所作的個人選擇均有世界涵義。其實,全球化早已開始。

2002年《歐洲經濟史評論》發表了一份國家經濟研究局的題為“全球化何時開始?”的研究報告。這份研究表明:全球化的交易能力,以及影響市場、勞動、以及消費者價格水平的能力已經存在了將近500年。報告還描述了全球化的三個不同階段以及它們對當代文明已經產生或正在產生的影響。

—第一階段的全球化被定義為18世紀之前的遠距離貿易。那時,從世界其它各地運送到歐洲的主要物品包括香料、糖、絲綢以及其它當地市場匱乏的商品。由於這些商品並未參與當地市場競爭,因此並未對當地市場帶來大的波動。其實,早期的全球化隻是讓部分人擁有了他人沒有的異國的獨特物件。然而,全球化的影響在第二階段開始改變。

—第二階段的全球化始於19世紀初期,歐洲開始進口穀物、紡織品等商品。由於當時的歐洲市場已經存在這些商品,進口對國內商品生產帶來了市場競爭的壓力。這一階段,新的貿易公司形成了新的合作關係,競爭也導致了對價格的調控。

—如今,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第三個階段。盡管在交易過程中,我們生產的產品依然與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激烈競爭,但另一種力量卻在改變全球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那就是已不受邊界、大洋以及時區限製的科技競爭。這種科技全球化對全球市場和不同經濟體造成的壓力與以往不同。因為當今世界的交易模式與過去三個多世紀的物物交換相差甚遠,舊的交易形式已不適應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因此,專家試圖告訴我們當前的全球化水平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長期影響。

雖然我們對全球化的未來走向不甚了解,但卻不乏全球化之於世界意義的討論。在《新聞周刊》的一篇短評中,記者托馬斯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講述了在2001年意大利舉行的八國峰會以及2009年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期間發生的血腥暴亂。他認為暴亂反映了人們的恐慌:擔心全球化隻對經濟有利,而對人民無益。但弗裏德曼指出:“全球化並不會摧毀世界——隻會讓世界更加穩定,總的來說,它可以使所有人受益,尤其是窮人。”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Merkel)似乎也同意上述觀點。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她說道,“人們總是擔心全球化會危害我們的富裕程度。對此我持不同意見。隻要我們甘於付出,我們也可以成為全球化的贏家。”全球化的批判者則持不同觀點。

盡管反對弗裏德曼和默克爾的觀點各異,但總體而言,他們認為,對全球化的反對並不是擔心世界生活水平的改變,而是擔心大公司會越來越多地控製人類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擔心普通百姓沒有能力去阻止這些大公司去做隻對自身有益,但會傷及人類和地球上生命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事情。

顯然,當今的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那些獲益最大的人付出的代價也最為慘重。這就是殘酷的事實。很明顯,世界已經走上全球化道路,沒有退路可言。因此,雖然我們並不懷疑商業、銀行、以及工業等可以作為全球體運轉,但政府呢?我們會朝某種形式的全球政府邁進嗎?

抑或如一些人所認為的,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全球政府?

會出現全球政府嗎?

幾乎在我每次參加峰會、研討會和媒體采訪時,肯定會被問及同一問題,無論是以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方式。這個問題就是我是否相信人類很快會生活在某種全球政府的領導之下;如果是,那是什麼時候?在此,我將用回答過他們的話來對這個問題做出回應。

首先,我沒有通往白宮或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內線或熱線電話。我無法了解他們的想法,也不知道他們做出各種決定的理由。我和問這些問題的人們享有共同的資源和信息。所以我也隻有利用這些資源以及我具有的係統思維,來幫助理解有時看似難以琢磨的世界。

比如,當我作能源和國防工業軟件設計師時,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編程以發現事物的規律。就像我在《分形時間》那本書中提到的,對我而言,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專門從事一份自小就十分熱愛的事業:去探索人類生活和自然的固有模式。作為一名專業人士,我主要是利用高速計算機技術在海量數據中迅速地找到所需的數據。在此期間,我曾利用這一技術去探求含油岩石的地質分布模式,以及複雜的軟件係統中的錯誤模式。

直到現在我依然在探索世界的運行模式。但當前我想要尋找的卻是有關人類曆史的模式。地球曆史、戰爭與和平、經濟崩潰、文明興衰更迭的循環模式,以及對這些模式的分析是我回答有關未來問題的主要依據。

我無法準確地知道未來的情形。我所知道的是,曆史的循環模式有助於人類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擁有足夠的智慧找到這些模式,我們就會占盡先機,得以了解當今,預知未來。也可以掌握未來的關鍵時刻——選擇點——那時我們為了改變思維做出的決定將會大大提高人類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的幾率。

說到曆史的循環變化,我看到的這些循環對於這個世界的領導人來說並不是什麼秘密。無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有關上個曆史循環時代過渡期的描述,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藏族的牧民在篝火旁向我講述的有關氣候的循環變化,還是2001年911事件之後在秘魯南部安第斯山上薩滿僧人向我描述的有關時間的循環軌跡和可能性,還是古老的瑪雅文字用複雜的瑪雅曆法計算出的這些循環……從中都不難看出,人類生活在一個不斷循環變化的時代,這一變化自5000年前就可以被推知、預測、接受,也令人們恐懼。

現在的世界正經曆著有史以來權力、財富、技術和信息方麵的最深刻變化,因此我認為隨著全球貿易、全球金融和全球商業的出現,也極有可能出現全球政府。事實上它已經存在。如果說二戰以後的那些年標誌著全球性政府的出現,那麼這其實隻是一個開端,而不是曆史中稍縱即逝的一刻。

事實上,自二戰後世界格局改變和經濟複蘇以來,全球政府以及更高級別的全球合作已經形成。世界貿易被整合為各種經濟共同體,不同國家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了更高級別的組織,這不僅對這些組織的個別國家,而且對整個組織都會帶來更大的利益,比如成立於1993年的歐盟、成立於2001年的非盟、以及成立於1967年的東盟。

除此之外,貨幣的整合也是更高級別的世界合作模式的一種體現,比如歐洲的歐元、將於2015年開始流通的被稱為ECO的西非單一貨幣、東加勒比元、以及提議要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和卡塔爾使用的統一貨幣等。

因此,世界是否會朝著全球政府的方向發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它已經存在並繼續朝著深度合作的方向發展。我們是否有可能回到過去的那個世界?可能性不大。那麼全球化治理是好事還是壞事?我不清楚,這要取決於具體的實施方式。

歐盟的建立就可以向我們說明如果在全球範圍內能達成共同的綱領會帶來怎樣的益處。從一開始歐盟的目標就非常清晰,就是“為了結束二戰後頻繁而血腥的鄰國之間的戰爭。”5同樣清晰的還有它實現目標的方式,那就是在簽約國之間的“四種自由流動”。

商品的自由流動

服務的自由流動

人員的自由流動

資本的自由流動

現在歐盟成員國已發展到27個;盡管每個成員國都保持了自己的語言、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以及其它獨有的特點,但貿易摩擦的減少和旅行限製的取消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歐洲人現在生活在一個不斷發展、充滿活力的體係之中。

歐盟的例子向我們證明,不同國家為了相同的目標進行合作會帶來怎樣的好處。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化治理是件好事。很顯然,如果全球化治理意味著消除障礙,竭力滿足每個男人、女人和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時又不會損壞他們的獨特性,那麼這就是一種積極的改變;同樣,如果能滿足全球大家庭每個成員的基本需求——比如食物、水、醫藥、電和技術,而同時又能共同努力去解決威脅人類未來的各種危機,那麼全球化治理將會使全世界人受益無窮。

歐盟建立之初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殘酷的能源爭奪大戰,因為這些競爭導致了大量的流血事件,給人類帶來了戰爭的痛苦。如果可以形成全球性的合作,在全世界範圍內分享人力和自然資源,那麼能源大戰極有可能成為曆史。當然,實現這些目標還需很長時間,我們必須先消除我之前提到的導致人類變得狂暴和好戰的三個原因:自己、家人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脅。

然而,全球化治理同樣也存在黑暗的一麵。如果歐盟的運行體係和指導原則不是基於“四個自由流動”,而是其它的話,那麼上述提到的所有益處都無法實現。比如,如果歐盟的指導原則是基於貪婪、牽製、腐敗,以及各自設法獲得最大化的利益,那人們可能會一直遭受貧富差距加大、生活必需品缺乏以及生活環境無法改變的種種痛苦。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麼全球化管理就會如同喬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