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興二十三年,帝乙荒淫無度,窮奢極欲。在濫用民力之下惹得怨聲載道。當年夏,江浙大洪,莊稼稻田被大水淹沒,哀鴻遍野。不過兩月,周朝河山便滿目瘡痍,生靈塗炭之中農民皆揭竿起義。
次年,春。臨壽王衛無鞠發布“九大恨”鼓動民眾與自己一起討伐帝乙。一時之間,流言廣傳。引來無數賢士紛紛投靠。而還深陷於酒池肉林中的帝乙聽此傳言,惴惴不安。
臨壽王執掌周朝三十萬大軍。帝乙雖荒淫無度,但並不無能,他曾不止一次注意到此人極具威脅,隻是他沒想到這位平時對他畢恭畢敬的臨壽王居然有此等野心!更何況,臨壽王今年年僅十四!
臨壽王師出有名,而名聲在外。春季未過,便帶領三十萬大軍直搗周國首都呂梁。由淮化一路抵達渭水,周軍竟無一人阻擋。
同年七月,臨壽王已兵臨城下。
而此時朝堂上的諸臣子並未商討平反之策。他們既知帝乙荒淫無度,殘暴不仁,這些年來早已無法忍受,深諳為官之道的大臣,更加明白良禽擇木而棲。皆對帝乙敷衍誇讚幾句了事。
倒是帝乙,自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遣使者前去談判,欲要劃分半壁江山與他共享。他願獻上金銀財寶,美酒美人。可,此等做法又引來了臨壽王的怒斥。自言,他的目的不是金銀財寶,江山美人。而是要替天行道,誅伐逆臣,昏君。還老百姓公道,及安寧祥和的日子。
數日之後,呂梁兵敗。帝乙不忍其辱,在宮中懸梁自盡。十四歲的臨壽王並未登基皇位,因為周國還有最後一位太子,下落不明。而他,宿來以良臣自居,自然不得違背常理。帝乙雖亡,但大周尚在。擁有七百年曆史的大周朝可不是說滅即滅的。
臨壽王再厲害,也隻是一個外姓王爺,並非正統。許多大臣雖不支持帝乙,但對周朝忠心耿耿,在崇尚宗法血脈的大周王朝,自不容許改朝換位。此種大逆不道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