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係統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約占內科疾病的1/4。據2001年全國部分城市及農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統計數,呼吸係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3.36%),在農村則占第一位(22.46%,不包括肺結核的1.24%),居我國總人口死亡病因的第一位。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大氣汙染、工業經濟發展導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吸煙等不良生存環境的滋長,使呼吸係統疾病如肺癌、支氣管哮喘等發病率明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4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7%)。另一方麵感染性和傳染性呼吸係統疾病發病率有增高趨勢,我國每年約有15萬人死於結核病,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特別是卡氏肺囊蟲肺炎。一些新發現的傳染性呼吸係統疾病(如SARS),傳染性強、病死率高。這正說明呼吸係統疾病對我國人民健康危害仍是很大的,其防治任務艱巨。了解呼吸係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常規診療技術,同時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識,有利於對呼吸係統疾病病人做到全麵、準確的防病、治病。
一、呼吸係統的結構功能與疾病的關係
呼吸係統以環狀軟骨為界,分為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實質)組成。呼吸係統防禦功能包括物理(鼻部加溫過濾、噴嚏、咳嗽、支氣管收縮、粘液-纖毛運輸係統)、化學(溶菌酶、乳鐵蛋白、蛋白酶抑製物、抗氧化的穀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細胞吞噬(肺泡巨噬細胞等)及免疫(B細胞分泌IgA、IgM等,T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細胞毒作用等)。當各種原因引起防禦功能下降(如會厭功能障礙引起誤吸,長期吸煙引起氣道纖毛-粘液運輸係統破壞等)或外界的刺激過強(各種微生物感染,吸入特殊變應原,高水溶性氣體如二氧化硫、氯等及低水溶性氣體如氮氧化物等)均可引起呼吸係統的病變及損傷。
胸膜腔是一個密閉的潛在腔隙,在正常情況下髒層胸膜和壁層胸膜表麵有一層很薄的液體,在呼吸運動時起潤滑作用。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內液體形成過快或吸收過緩,即產生胸腔積液。
肺有兩組血管供應,肺循環的動靜脈為氣體交換的功能血管,體循環的支氣管動靜脈為氣道和髒層胸膜的營養血管。肺與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環相通,所以皮膚軟組織癤癰的菌栓、深靜脈血栓、癌栓都可到達肺,引起繼發性肺膿腫、肺栓塞和轉移性肺癌。消化係統腫瘤如胃癌經腹膜後淋巴結轉移至肺,引起兩肺轉移性病灶。肺部病變也可向全身播散,如肺癌、肺結核等。此外,全身免疫性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腎髒病(如尿毒症)及血液病(如白血病)等均可累及肺。
二、肺的通氣與換氣功能
機體與外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呼吸。包括三個環節:(1)外呼吸,指外環境與肺之間氣體交換的肺通氣以及肺泡與血液之間氣體交換的肺換氣;(2)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3)內呼吸,指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1.肺通氣 通氣動力來源於呼吸肌收縮引起的胸腔與肺內壓的改變,使氣體有效地進入或排出肺泡。臨床上用於下列指標來衡量肺的通氣功能。
(1) 潮氣量(tidal volume,VT) :是指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呼吸器官的氣量。正常成人潮氣量為400~500ml。
(2) 每分鍾靜息通氣量(minute ventilation,MV或VE):是指靜息狀態下,每分鍾吸入或呼出呼吸器官的肺總量。MV=潮氣量(VT)×呼吸頻率(f),正常成人每分鍾通氣量約6~8L。
(3) 肺泡通氣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指在吸氣時吸入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氣量,又稱有效通氣量。VA=(VT—VD)×f。生理死腔(VD)是解剖死腔與肺泡死腔之和。肺泡死腔是指每次呼吸生理死腔量,正常人可忽略不計。故臨床上常以解剖死腔表示生理死腔量。肺泡通氣量與肺泡二氧化碳分壓(PACO2)密切相關,臨床上以PACO2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作為衡量肺泡通氣量的指標。若代謝情況不變,VA下降時,PACO2或PaCO2升高;VA上升時,PACO2或PaCO2下降。